海納百川》價值理念流失 國民黨三連敗主因(陳勤浩)
2024大選國民黨以三連敗收場。(本報資料照片)
2024大選國民黨以三連敗收場,選後國民黨的檢討與反省仍欠深刻充分,除了候選人侯友宜本身的因素及在野非綠力量未能整合的因素之外,尚有基本盤萎縮的問題,對青年缺乏感召力、吸引力不足的問題以及黨內整合與團結仍未解決,支持者未能完全歸隊等問題。這些問題背後都牽涉更深層次的國民黨價值理念流失、路線偏差的根本問題。
正如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所言:國民黨連續第三次慘敗,如果再不能徹底的改造革新,不僅再無顏臉面對前人先烈,也終將會被人民與歷史唾棄。國民黨會跌入如今的境地,原因自然非只一端而已,遠的如這些年來「國家路線」的混亂、中心思想的失落、黨德黨魂的淪喪、因人設事的權貴陳腐形象,主其事者的因循苟且,這都非一朝一夕所成,終至現在的積重難返。
國民黨應如何進行徹底的撥亂反正和改造革新,如何找回失落的中心思想和黨德黨魂,如何導正混亂的兩岸路線和政策論述,回眸歷史,100年前國民黨召開的「一大」精神及其歷史影響,對此番在臺灣大選中遭遇三連敗的中國國民黨新世代而言,具有重大的啓迪意義。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幫助下,在廣州鐘樓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對國民黨進行改組並重新解釋了「民族、民權、民生」新三民主義,制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開啓了國共雙方在政治,軍事,經濟方面的合作,對中國的民族獨立和民主進步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世紀初,袁世凱稱帝失敗後,中國社會逐漸呈現軍閥割據,社會失序,政治失衡的社會亂象;另一方面,新思潮的涌動,新生工人階級力量蓬勃發展,文化呈現多姿多彩的形勢。以蘇俄爲代表的共產主義政黨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以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逐漸催生和孕育了以孫中山爲代表的國民黨進步分子想要聯俄、聯共,改組國民黨的行動。
1894年由興中會、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這些民主黨派組織逐步演變合併起來的中國國民黨,是一個組織鬆散、紀律不嚴的政黨。尤其在辛亥革命後,革命黨人多數都迷失了革命宗旨,很多官員逐漸變得腐化,更多無革命性的官員政客相繼涌入,導致中國國民黨的革命性和組織性蕩然無存。面對國民黨內這種情況,孫中山在經歷「護法運動」的失敗後,又經歷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的洗禮,真正認識到改組國民黨的緊迫性。
在此背景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廣州鐘樓舉行。按照中共「三大」的決定,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林祖涵、張國燾、李立三、瞿秋白等20多人蔘加了會議。李大釗被孫中山指派爲大會主席團成員。孫中山主持開幕式並致開會詞。譚平山任共產黨黨團書記,並代表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在大會上作工作報告。大會審議並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草案。草案對三民主義作了新解釋,包含了「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新的內容和革命精神,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稱之爲新三民主義。政綱同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在基本原則上是一致的,因而成爲國共合作的共同綱領。
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誌着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歷史意義上的第一次合作。「一大」後,確立了中共黨員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擔任重要職務的人員分別爲:組織部長譚平山,農民部長林祖涵,宣傳部代理部長毛澤東等。緊接着,全國大部分地區以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爲骨幹改組建立了各級國民黨黨部。從此,國民黨由資產階級政黨開始逐步轉變爲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聯盟,形成了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而國民黨「一大」也標誌着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此後在蘇聯爲首的共產國際幫助下,開辦黃埔軍校,進行東征和北伐戰爭,很快便攻佔長江以南大片國土,爲成立國民政府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1894年興中會算起,國民黨至今已有130年曆史,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百年老黨。然而,從2000年起至2024年在臺灣地區7次領導人選舉中,國民黨2勝5敗。尤其是2016年至今年的三連敗,黨內分裂不斷,面對民進黨的步步緊逼,完全無法應對。這其中的原因雖有其忽視國際政治環境變化的客觀因素,更重要的是其內在先天不足的必然結果。
1991年,「藍皮綠骨」的李登輝當選國民黨主席後,逐步推動政治改革,於1996年成功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此期間,隨着中國大陸的逐漸崛起,臺灣開始感受到來自大陸經濟、外交、軍事等全方位的壓力。與此同時,國民黨開始逐漸被「臺獨」思想所侵蝕並逐漸出現了內部分裂的情況。一部分國民黨人主張繼續堅持「一箇中國」的原則,而另一部分國民黨人則認爲應優先追求維持現狀偏安一隅,這種內部分裂導致國民黨在兩岸關係和對外政策上長期缺乏明確的指導思想。主要表現在孫中山思想的失落,三民主義的變調,黨德黨魂的喪失,兩岸路線和政策論述的混亂等等,本文擇其幾個主要理念與言論予以剖析:
2022年6月,黨主席朱立倫訪美期間,一番「國民黨永遠親美反共,與中共做價值與制度的競爭,要持續對抗共產主義」的表白,不但充分反映其政治立場,也顯露其對歷史事實的錯誤認知,對百年來國共兩黨既聯合又鬥爭的歷史事實和經驗的歪曲和漠視。事實上,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能夠召開,第一次國共合作得以順利開展,除了複雜的國際國內背景客觀因素外,與孫中山對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的友好態度有一定關係,成爲推動國共合作的思想動因。孫中山先生不僅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而且是中國最早探索社會主義的先行者。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山思想的理論來源之一,並且是推動其一生不斷革命、不斷進步的主要動因。
1896年9月到1897年7月,孫中山旅居英國9個月,研究過社會主義。孫中山說:「我在歐洲的時候,與社會主義各派領袖人物都有過接觸,各派的理論也都研究過。我參酌了社會主義各派的理論,汲取它的精華,並顧及中國的實際情況,才創立三民主義。」
1905年5月,孫中山專程到布魯塞爾造訪了恩格斯締造的第二國際總部,會見了第二國際主席王德威爾得和書記胡斯曼。孫中山以社會主義者自許,要求加入第二國際,要使中國由「中世紀的生產方式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新階段」。後來,孫中山在致第二國際的信中又懇切請求:「同志們,我向你們大家發出呼籲,讓中國成爲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可見孫中山對於社會主義的嚮往。
對於孫中山重新解釋的「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此番被國民黨徵召的2024大選候選人侯友宜訪美時解釋爲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義。這不是政治常識上的偏差,乃是當代有些國民黨要員實在不敢碰觸「民族主義」。因爲談民族主義直接面對的問題是孫中山提倡的民族主義,是「中國人」的民族主義,還是「臺灣人」的民族主義?當前臺灣民衆的民族認同「我是臺灣人」是絕大多數,「我是中國人」是絕對少數,基於選票考慮,目前的國民黨要員,大概沒有幾個人敢說「我是中國人」。
正如國民黨前立委蔡正元撰文所言:「如果不是中國人,當然講的民族主義就不是孫中山的民族主義,也當然不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而是一種變形求生存的『沒有民族主義的三民主義』。」
國民黨要員也默默地接受這樣的論述:「我是臺灣人,我也不是中國人,但臺灣人和中國人有着共同的祖先」,這種邏輯很怪異,但確實是正在演化中的國民黨要員的意識形態。這是一種存在於統一和獨立都遙遙無期的狀態下所產生的「變形三民主義」。
蔡正元認爲,原因是中國大陸沒有認真在推動統一,美國也沒有認真在推動獨立,臺灣選民不論藍綠,自己也做不了主,造成綠營喊臺獨的假臺獨,藍營喊獨臺的假獨臺,白營假裝喊不管藍綠,只好通通謊稱「維持現狀」。由此便產生了「變形的三民主義」、「變形的中華民國」以及「變形的臺灣共和國」。一切似乎都在等待及準備一場作最後決定的臺海戰爭,看戰爭結果再說,好像正在上演的劇情是「等待果陀,兩幕悲喜劇」。
侯友宜在此次競選期間,不斷強調「要堅持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要反對臺獨,反對一國兩制,若當選在任期內不碰統一」云云。這些兩岸論述表面上中道務實,實質上有邏輯上的矛盾,容易誤導選民。
2020大選後,國民黨內對九二共識產生爭論,出現一些雜音。有人認爲九二共識已完成歷史功能,應將其束之高閣。幾番折騰下來,終於在2020年9月6日全代會端出一個「以『中華民國憲法』爲基礎的九二共識」。其理論依據是:「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關於『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表述,皆本於『中華民國憲法』,也是兩岸求同存異的成功經驗。基於『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應用以延續兩岸互動,並以此尋求互動方式與時俱進。」對此,當年11月7日馬英九在「馬習會五週年學術研討會」上表示,爲了兩岸避戰謀和,重啓被關閉的兩岸和平大橋,期待兩岸都能回到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很明顯,國民黨全代會通過的是一個異化了的變味的九二共識。這個「共識」的最大問題,是抹掉了九二共識求同存異的創造性模糊,刻意突出「異」的部分,勢必徒增兩岸的政治歧見和爭議,又如何重啓兩岸對話互動?如果連中國國民黨都無法與大陸良性互動,又談何改善兩岸關係,增進兩岸政治互信?談何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維護臺海和平安寧?
至於既要「堅持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又同時反對一國兩制」,也有邏輯上的矛盾。九二共識是1992年兩岸兩會香港會談後來往函電達成的「兩岸堅持一中原則,共同謀求國家統一」的共識,反對臺獨自是應有之義,而同時反對一國兩制就不合邏輯了。九二共識是現在式,是現階段兩岸交流互動的政治基礎,一國兩制是未來式,是未來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政治構想。雖有國民黨人提過一國良制,但實行哪一邊的制度纔算良制?是否以改變中國大陸社會制度爲前提?如是,便是在明知不可能實現的情況下拒統的藉口。
侯友宜還說「若當選任內不碰觸統一」,此話也值得商榷。不可否認,在李、扁20年、蔡英文實行了8年本土化的基礎上,加速去中國化,加上政治民粹的選舉操作,一兩代臺灣青年已被培養成「人工獨」。而國民黨2008至2016執政8年間,推行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三不路線,只經不政,避談統一,企圖維持現狀,結果導致2014、2016、2020三次選戰大敗而痛失江山。如今侯友宜要馬規侯隨,重蹈覆轍也就在所難免了。
選後黨主席朱立倫在臉書發文表示,國民黨雖然沒有辦法在2024大位取得勝利,但在立委選舉中蠃得53席(加無黨籍的陳超明),重新成爲國會第一大黨,這是人民對於國民黨的重大付託,距離中華民國撥亂反正只差最後一里路,國民黨必須爲了臺灣人民持續改革,深自反省,改革的道路不能停下,國民黨變更好,臺灣纔能有希望。
從1924年國民黨「一大」開啓第一次國共合作,到1937年國共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再到2005年「胡連會」發表「兩岸和平發展五項共同願景」,及至2015年新加坡「馬習會」,一百年來的國共合作歷史表明,作爲中國近代史上叱吒風雲的的兩大政黨,國共合則中國興。
當前中國共產黨正帶領14億人民進行強國建設,推進民族復興大業,爲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提供了建功立業的大好歷史機遇。2300萬臺灣同胞不能缺席,中國國民黨更應遵循孫中山先生的遺訓,積極投身這個偉大的歷史洪流中,與中國共產黨及其他民主黨派一起,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攜手同心,共創國家崛起與民族中興的偉大時代。(作者爲北京清華大學兩岸法政問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