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蓋棺論定話倪匡(陳立諾)

小說家倪匡3日逝世,寫作橫跨偵探、科幻、神怪、武俠、言情等類型小說,他曾表示自己「除了歌詞與廣告詞之外,什麼文類都寫過」。(本報資料照片)

倪匡去世,享年87,距他南下香港過去了一個甲子再加5年。

金庸、倪匡、黃沾、蔡瀾被稱爲香港四大才子,他們在文藝方面各有擅場,但卻沒有一個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金庸、倪匡乃在青年時從中國大陸遷居香港,蔡瀾來自新加坡,黃沾出生於廣州。當時的香港,如一個打開的口袋,橫亙在珠江三角洲的出海口,以兼容幷蓄的城市精神,廣納四方來客。

22歳的倪匡來到香港時一貧如洗,所攜的唯有他腦海裡豐厚的創作潛能。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外來人口不斷移入,經濟開始起飛,大家都渴求資訊,閱讀文化盛行。小小的香港竟有數十份報紙,除了正常的日報,還有不同類型的早報和晚報,各報的專欄和連載小說需要大量的寫手去填滿空格,於是成爲了培養作家的溫牀。

這樣的大環境,令倪匡有如魚得水之感,他把自己變成了一部寫作機器,形同流水線上的文字製造者,以超高的效率運作了數十年;各種不同的文字內容從他筆端流出,但這些文字合成的章節卻組成了首尾呼應、高潮迭起、結構緊湊的小說故事,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文讀者。

如今,造就倪匡成爲倪匡的那個時代已走入歷史,他在那個時代走來,在另一個不一樣的時代離開。

曾在朋友家和倪匡有過數面之緣,當時他年逾七十已封筆,整個人可用一個「圓」字來形容。身材不高,體型圓鼓鼓的,臉上的肉也是圓鼓鼓的,無論對誰都總是笑呵呵的,於是整張圓臉就顯得更圓了。他在席上講話不多,通常都是一句起兩句止,然後是接踵而來的哈哈大笑。他的廣東話語速極快,跟他的揮筆速度不相伯仲,一個音尚未落下另一個音便已奔突向前,結果好幾個字都撞在一塊,稍不留神就不太知道他在說甚麼。

廣東話是較難學會的方言,倪匡看來並沒有刻意學廣東話,很多發音都不標準。

老了的倪匡讓人感到舒服,樂於親近,最爲難得。小時候長得好看,是父母的功勞;老了長得好看,靠的是自己的努力。

倪匡一生寫了400多個劇本、300多部小說、數千篇散文,還分別對金庸和亦舒的作品寫了兩部評論。

這兩部評論尤見倪匡對作品好壞之別的鑑賞力和洞察力,不過他似乎並沒有太過把這種文學自覺置入自己的作品中,因爲他在創作中追求的是一個「快」字。一個劇本走到最後往往是集體創作的結果,一切由導演話事,故倪匡的劇本創作不論也罷。倪匡可以傳世的是他的科幻小說衛斯理系列,他在這方面的創作在當時的中文世界可以說是凌空而出,不但數量龐大,質量亦不錯,其中數部作品結構完整意念獨特手法創新,已臻文學之境。

1999年,《亞洲週刊》曾召集專家學者選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倪匡的科幻小說《藍血人》被選入其中。

如果倪匡有另外的生財之道,寫作不是唯一的謀生手段,可以精雕細琢的方式進行寫作,也許可以達致更大的文學方面的追求。不過慢工出細活,並不符合他的個性,個性使然,也就無法強求了。(作者爲香港資深媒體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