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生物終止吸並上海萊士 復牌股價大跌近11%
作者 |鄭皓元 趙雪瑩|實習生
主編 |陳俊宏
近日,海爾生物(688139.SH)發佈關於終止籌劃重大資產重組暨公司股票復牌公告,宣佈終止籌劃海爾生物吸收合併上海萊士(002252.SZ)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從簽訂協議到終止,僅過去半個月。2025年1月7日恢復開盤首日,海爾生物、上海萊士復牌雙雙大跌。截至收盤,海爾生物股價下跌10.80%,上海萊士下跌4.85%,海爾生物股價31.40元,與2021年股價高點149.41元相比,累計跌幅超過70%。
據悉,海爾生物與上海萊士於2024年12月20日簽訂了《吸收合併意向協議》,擬由海爾生物通過向上海萊士全體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併上海萊士併發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資金,並申請停牌時間不超過10個交易日。有業內人士分析表示,此次交易對於海爾生物本是利好,上海萊士作爲國內領先的血液製品生產企業,其擁有的血漿站資源和產品品種將極大提升海爾生物的市場競爭力,通過併購實現資源整合和協同發展,將有助於推動海爾生物實現跨越式發展。然而,現如今交易終止似乎源於海爾生物的經營難題。
營收連續三年持續下滑
僅半個月,海爾生物的投資者們等來了終止籌劃重大資產重組的消息。對於終止原因,海爾生物在公告中表示,“由於本次交易結構較爲複雜,尚未能形成相關各方認可的具體方案。經審慎研究相關各方意見並經交易雙方協商一致,爲切實維護上市公司及廣大投資者利益,交易雙方決定終止籌劃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公開資料顯示,上海萊士成立於1988年,2008年在深交所上市,是國內最大的的血液製品生產企業之一。上市後,其不斷通過併購擴大規模,其中在2018-2023年,上海萊士陸續收購了一家專業從事免疫檢測設備和試劑的生產的跨國生物製藥公司Grifols Diagnostic lutions Inc.45%股權、以及廣西冠峰生物製品有限公司95%股權等。一系列資本運作後,上海萊士的商譽值迅速上升,截至2024年上半年這一數值爲96.70億元,因此上海萊士商譽賬面價值已超過140億元。
從規模看,截止發稿上海萊士的市值高達446.07億元,而海爾生物的市值則僅爲97.10億元,前者幾乎是後者的4倍。若海爾生物成功合併上海萊士,商譽總額將大幅擴張,減值風險或擴大。
除規模懸殊外,兩者業績表現也大相徑庭。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海爾系”大健康領域中,僅上海萊士實現營收淨利雙增,海爾生物、盈康生命的業績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整體業績表現不理想。財報顯示,期內海爾生物實現營業收入17.82億元,同比下降2.41%,歸母淨利潤3.09億元,同比下降13.47%。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2年,海爾生物業績就已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局面。財報顯示,2022年,海爾生物實現營收28.64億元,同比增長34.72%;然而,歸母淨利潤卻在年內跌近三成,同比下降28.90%至6.01億元。到2023年情況未有好轉,期內實現營收22.81億元,同比下降20.36%,歸母淨利潤4.06億元,同比下降32.41%。
相比之下,上海萊士近年來整體業績則較爲穩健。2024年前三季度,上海萊士營收達63.14億元,同比增長6.39%,歸母淨利潤爲18.38億元,同比增長2.91%;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79.64億元,同比增長21.27%,而歸母淨利潤爲17.79億元,雖同比下降5.37%,但整體業績仍較爲樂觀。
不少投資者戲稱,海爾生物此次的吸收合併是“蛇吞象”式交易,最後卻難以下嚥“卡了喉嚨”。
轉型陣痛現金流承壓
目前,海爾生物正在經歷轉型陣痛。
有分析指出,當前海爾生物的股價表現疲軟的原因不僅是短期業績承壓,還在於當前市場風格過於保守,資金集中於高股息資產,導致一些優質成長型企業出現系統性的調整。而這正是市場產生預期差的時刻。
近年來,血製品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爲加快轉型,其在研發投入方面也豪擲重金。數據顯示,2021-2023年間,其研發費用分別爲2.36億元、2.92億元和3.21億元,年均增長率16.63%;行業均值分別爲2.01億元、2.31億元和2.98億元,均高於行業均值。不過,其產品結構單一的問題仍面臨挑戰。
分產品看,海爾生物主要從事生物醫療低溫存儲設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中,生命科學和醫療創新領域是海爾生物聚焦的兩大業務板塊。但近年國內市場受超低溫、恆溫類存儲產品下滑的影響,兩大板塊中的低溫存儲業務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整體業績。2023年,生命科學板塊與醫療創新板塊分別同比下降17.23%和22.93%。2024年三季度,生命科學板塊雖有所增長,但增勢疲軟,同比增長僅3.36%;醫療創新板塊則仍呈下降態勢,同比下降7.42%。
對此,海爾生物開始發力非儲存新產業,2024年前三季度,海爾生物非存儲新產業的營收佔比達到45%,同比增長21%,已初見成效,海爾生物預計該板塊全年增速仍然會保持在20%以上。
分地區看,海爾生物已覆蓋800多家經銷商,對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網絡佈局,但其近年國內市場表現有些不盡人意。財報顯示,2023年,國內市場實現收入14.89億元,同比下降26%,2024前三季度營收有所增長,但增幅僅爲2.97%。面對國內市場的業績疲軟,海爾生物慾發力海外業務,並在財報中表示,將在海外市場持續提速。但目前,其海外業務呈下滑趨勢。2024年三季報顯示,其外銷收入5.27億元,同比下降13.32%;2023年,其外銷收入降幅爲6.09%。
爲拓展新市場,其銷售費用也持續增長。2020-2023年,其銷售費用分別爲1.676億、2.623億元、3.484億元和3.396億元,總增幅103.63%,翻超一倍;管理費用也逐年增加,分別爲7115萬元、1.257億元、1.654億元和1.835億元,總增幅157.91%。
此外,海爾生物的現金流也出現下滑。2024年前三季度,海爾生物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爲1.14億元,同比下降31.96%,2023年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2.49億元,降幅高達60.59%。
與此同時,應收賬款的不斷攀升也遭到投資者質疑。2021-2023年間,海爾生物應收賬款分別爲1.123億元、1.558億元、1.877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應收賬款爲4.399億元,較年初增長1.3倍。對此,海爾生物迴應稱,“公司24年直單場景方案類業務增加導致應收賬款餘額增加。在第三季度公司強化營運資金管理,目前已經在應收賬款回款、庫存、供應鏈等多個環節進行運營管理升級,第三季度經營活動淨現金流同比正增長,保障了公司長期健康發展。”
股東頻繁減持
除業績承壓外,海爾生物上市時的第二股東連年減持、轉讓股份也引發市場關注。
2024年8月,海爾生物發佈公告,稱股東寧波梅山保稅港區奇君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下稱“奇君投資”)於8月13日通過詢價轉讓方式減持公司635.91萬股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爲2%。據媒體報道,本次詢價轉讓價格爲30.09元/股。若按此估算,本次奇君投資詢價轉讓金額或超過1.9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奇君投資累計套現金額已經超過18億元。
據瞭解,奇君投資在海爾生物上市時的持股比例爲20.25%。但自2020年起,奇君投資便開始持續減持,後續四年間陸續減持,持股比例由最初的20.25%減少至4.19%(2024年三季度末),累計套現超18億元。
此外,海爾生物的另一大股東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今年亦三次減持海爾生物股份,2023年底,其持股比例爲8.92%,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已降至4.27%,位列海爾生物第三大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