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換個活法
“撈錢”精神爆紅的同時,海底撈在大家眼裡,也正逐漸“祛魅”。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號
表裡表外
(ID:excel-ers)
作者 |赫晉一 陳子儒
編輯 |付曉玲 曹賓玲
圖源 |IC Photo
海底撈正在改弦易轍。
作爲立身之本的產品,像按了“加速鍵”——只今年上半年就推出了32款新品,上新頻率變爲每月1次,標準化就此讓位於多元化。
重點營銷的消費場景,以前是家庭聚餐、公司團建的首選;現在,海底撈大巴成了演唱會的標配售後服務......
一直以來倡導的“標杆服務”,也在縮減員工福利、抓KPI,不再“溺愛”客戶(如禁止外帶、零食不再自取等)中,陷入爭議。
但變得“不正常”的海底撈,卻實現了“逆天”業績。
2023H1狂攬22億淨利潤,淨利率幾乎是上市以來的最高值,讓一衆同行眼紅,讓股東們票子紅。
也就是說,上半年裡,海底撈打出的開頭所說的三張牌,同時作用於收入和成本,讓業績誘人了起來。
但這顯然和大家熟悉的連鎖餐飲邏輯,有些不符。
衆所周知,餐飲店利潤率,通常和翻檯率正相關:高翻檯率意味着靠一張桌子,可以掙好幾遍錢。不太會出現“翻檯率大幅度下滑,但利潤率創新高”的現象。
海底撈之所以成爲優等生,前提之一也是神話般的翻檯率——2020年之前高達5,帶來的良好盈利能力。
然而事實上,當前海底撈低迷的翻檯率,並沒有太大改善——據券商樂觀估算,今年上半年海底撈翻檯率不到3.5,只是巔峰時期約70%的水平。且其門店擴張節奏,也已停了下來。
由此來看,在摔了舊飯碗,撿起新飯碗的過程中,海底撈的得與失似乎沒那麼簡單。
標準化讓位個性化,影響幾何?
“在海底撈續攤的演唱會粉絲們,帶着明星面具挨桌高唱生日歌,簡直可怕。”一位海底撈“老饕”,在社交媒體上抱怨道。
事實上,這是海底“心向”年輕人的縮影。
用其相關負責人的話說,“在消費復甦的關鍵時期,希望儘可能把握當下消費需求的微妙差異,針對不同區域、客羣,推出更令人印象深刻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大家多元化的用餐需求。”
服務而言,可以看到,海底撈在營銷、場景擴展上,花活不斷。
營銷宣傳,從保守的微信公衆號互動,轉向以年輕人爲主的抖音、小紅書等宣傳,甚至2022年3月公司換屆,提拔了一批年輕管理團隊。
同時,演唱會撈人聚餐、生日會、夜宵等屢次登上熱搜。可以說,在各大演唱會網友的記憶裡,海底撈服務員高舉的熒光大棒,比自由女神手裡的火炬都要耀眼。
這些舉動,充分把海底撈的超長營業時間利用了起來——晚上10點以後原本是低客流量時段,而現在則可能高朋滿座,裨益經營。
但這同時也加大了門店運營的複雜度——如門店裝飾、服務人員工作量提升等,並且對原來的核心用戶基本盤,產生了衝擊。
MobTech大數據顯示,海底撈App的活躍用戶主要集中於25—44歲,其中35—44歲的人羣TGI(目標羣體指數)達到144。換言之,穩重、偏愛安靜就餐場所的叔圈、姨圈纔是海底撈的核心客羣。
“社牛”在身的年輕人,在各個場景中快樂放飛,着實考驗中年用戶的心臟,上述“老饕”的抱怨就可見一斑。
更何況,這些場景開拓以及營銷,並不具備競爭壁壘,別人可輕易複製。以夜宵爲例,海底撈推出後不久,湊湊和呷哺呷哺也相繼推出。
海底撈對此當然也有預期,可以看到相比場景開拓等的順勢而爲,其在餐飲行業的立足之本——產品上,主動出擊。
2021年開始,海底撈就加快了上新節奏,2022年升級至一年上新三次,每款產品上新一個月後,點擊率均高於同品類平均點擊率。
比如,1月份上架的“真香鍋”,春節期間銷量超過80萬份;6月份的“新一代番茄鍋底”,當月就賣出了250多萬份。
這助推全國門店整體翻檯率,較2021年同期明顯拉昇。很顯然,新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槓槓的”。
基於此,海底撈選擇了更進一步——據晚點透露,海底撈2023年將菜品上新頻率從半年調整爲了月度。
不止上新速度加快,菜品也有了個性化傾向。張勇表示:“標準化可以降低成本,然而一味標準化會抹殺區域之間需求的差異。”
而今年年初,海底撈將產品上下架的權利下放,如此一來,店長和大區可以根據本地化需求,調整產品。
高頻、大撒手的上新創新指引下,海底撈今年上半年的上新數量,遠超同業——海底撈(32)>湊湊(20)>呷哺呷哺(17)>太二(9)。
總的來說,營銷和產品創新,拉攏了年輕消費羣、刺激了銷量,看起來是把蛋糕做大了。
但連鎖餐飲更大的價值,是可複製出大量的高效益門店。
頻繁的產品上新,維繫了消費者的興致,卻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對連鎖餐飲而言,標準化是關鍵,而口味是最不容易標準化的一環,海底撈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做到“統一”。
據披露,海底撈新品上市前需要提報、篩選、品鑑等多道流程。以沙棘鍋底爲例,經過北京、上海、長沙等地的20餘次內測品鑑會,前後19次產品更迭,歷時8個多月才上市。
基於此,此前的海底撈選擇了淡化“口味的重要性”。雖然被詬病“一成不變”,但憑藉供應鏈和成本優勢,實現了快速複製、擴張。
可以看到,過去資本市場對海底撈的認可,正是來源於此。
如今新品不斷、場景多樣,讓海底撈變得逐漸“非標準化”起來,經營的複雜度提升:從新品研發,到供應鏈優化和響應,以及終端的門店裝飾等,帶來不少新增工作量和成本。
在連鎖餐飲中,這種情況可能不僅會削弱單店的盈利水平,或也意味着失去了連鎖餐飲複製擴張的基礎。
全方位拿捏打工人、消費者,之後呢?
“撈錢”精神爆紅的同時,海底撈在大家眼裡,也正逐漸“祛魅”。
這邊消費者吐槽,“以往免費贈送的果盤或者贈菜被取消了,改成了一袋小零食。”
那邊,員工爆料福利待遇下降。
有店員向媒體爆料,現在深夜班工作餐不讓吃火鍋,一些額外的加餐福利也都沒有了。另外,學歷補貼也從按月發放,延長爲正式入職滿6個月纔會發放,還有地區已經取消。
而這背後反映的,是海底撈開啓省錢模式。
海底撈主打的標杆服務,雖深得人心,但也讓海底撈成本承壓。以人工成本爲例,其單店員工數量一度超過150+,使其成本佔比相較同業處於高位。
很多增加消費者好感的舉措,也是要成本的。
·“海底撈窮人吃法”一度風靡互聯網,免費點4宮格清水鍋成了消費者省錢的常規操作;
·吃一次海底撈,拿零食小禮品拿的像上貨一樣;
·自帶螃蟹都能給你剝好,專門去海底撈做美甲。
順風局裡這當然不是事,但長期逆風局,再加上業內大勢所趨,海底撈也不得不講起了降本增效再升級的故事。
2022業績會上,管理層提到:早期門店不多,管理較粗放化,只要顧客、員工滿意怎麼做都可以,但隨着組織擴散,管理模式也要相應改變。
在此指引下,員工層面可以看到,海底撈目前的平均單店員工數降到了78人,較2019年的時候縮水了一半多。
當然,人員減少了,效率不能低。
爲此,2022下半年起,海底撈開始按照翻檯率,動態配置門店人手。
比如,之前門店經理、大堂經理、貨堂經理等崗位只需要履行管理職能,而現在翻檯率高時,這些人下沉到一線,當服務員。
同時,還大量啓用臨時工——據2022年報,2021-2022年海底撈兼職員工佔比,從13.58%提升到37.2%,翻了一番。
而有網友表示,在海底撈兼職暑假工一天近14個小時,才125塊錢。如此一來,既能滿足高峰時的用工需求,又節省了成本。
當然,管理層方面也做了調整。一方面,此前的“高底薪+分紅”模式,改爲了“低底薪+高分紅”;
另一方面,重重抓起了考覈。比如,2022年公司推出COO巡店制度,來加強門店管理監督,並考察翻檯率、員工流失率、拉新復購率、毛利率、計件工資等指標。
如此“大刀闊斧”下,人力成本大幅下降——從疫情前的平均佔比30%左右,降到了2022H2的佔比24.1%。
消費者方面,也不再是溺愛模式。
可以看到,不止福利小食減少,今年2月起,海底撈開始謝絕自帶食材;3月開始,禁止只點免費清水鍋行爲;甚至部分門店,取消了美甲服務。
另外,海底撈今年上半年確實也獲得了一些幸運buff——餐飲原材料價格上半年下行明顯,同時更具性價比的第三方供應商採購佔比提升:
今年1月的紀要提到,海底撈將提升味知香採購量的佔比,味知香的產品具備性價比,從味知香採購一些產品成本更加經濟。
由此一來——左手收入拉昇,右手成本大幅下降,利潤可觀了起來。
但硬幣的兩面性總是顛撲不破,海底撈最大的特色是“標杆服務”,而好服務的前提之一是要有足夠人手支持,畢竟餐飲服務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
以前海底撈捨得投入,員工們不止用愛發電,“在海底撈很累,但每天都跟打了雞血一樣,跑着去服務顧客,一天走兩三萬步是常態。”
但現在人手緊張,累又收入壓縮,已有海底撈員工表示,“大家工作都有懈怠感,沒那麼積極了”。
服務質量受影響,再加上對消費者福利、溺愛減少,不少覺得海底撈服務水平下降的評論,已經開始在社交平臺上冒頭。
這些主觀評價累積,一旦衝擊口碑,海底撈耗費巨大營造的品牌形象,再想重建是個挑戰。
小結
“撒一層土,夯實了,再撒一層。”
柳傳志在管理上的這句名言,一直被張勇奉若圭臬,只是“非常不幸的是,這幾年土撒下去了,但是踩不成。”
但今年,海底撈踩了並夯實了——加碼產品上新和營銷創新,標準化讓位個性化;對員工“狠”了,對客戶不再溺愛了,亮眼的業績肯定了這些措施。
但從連鎖餐飲的價值維度來看,卻是相反的景象。而這顯然是需要海底撈慎重思考的問題。
The END
微信號 |eeojjgcw
新浪微博 |@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