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智庫論壇》思索未來共同生活的異託邦:「田園城市與互住時代線上工作坊」側記(李亞橋)

建築人思索未來共同生活的異託邦,建築物不單只是建築而已,還是有文明的顯現差異,包括文化、社會、經濟等不同層面的思考。圖爲社會住宅示意圖(新北市城鄉局提供/葉德正新北傳真)

本次謝英俊建築師工作坊,由教育部玉山計劃布洛薩教授工作團隊主辦,成大建築系協辦之工作坊。此次工作坊爲期兩日,分別爲5月20日的「部落/社區──烏托邦」謝英俊建築師專題講座,以及5月21日的「田園城市與互住時代線上工作坊」。謝英俊建築師之外,玉山學者計劃布洛薩教授(Alain Brossat),成大臺文系鍾秀梅教授、簡義明教授,成大建築系的宋立文教授,臺藝大音像所吳永毅教授等,一同協助主持此次工作坊。

謝英俊建築師在工作坊中,以〈部落(社區)─烏托邦:未來文明的想像〉爲題,從理論到實踐,談論未來人類建築的可能性。謝英俊並非要直接對抗資本主義,而是回到部落,藉此思考未來人類的文明發展。他以過去老子《道德經》中的「小國寡民」觀點、柏拉圖(Plato)的《理想國》、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爲思考線索,這些都是從古代社會思考理想的社會形式,部落成爲想像的烏托邦(utopia)。

對他而言,建築物不單只是建築而已,還是有文明的顯現差異,包括文化、社會、經濟等不同層面的思考。而我們談論永續(sustainability)的概念,是希望藉此達成一種新文明(new civilization),並透過可持續建築(sustainable construction)的方式,住民在其中共同生活、參與勞動,藉此實現直接民主。

至於可持續建築的主體是誰?也就是「居民」。它仰賴「居民的參與」,現代社會中總是先有「建築」,纔有「人」居住,但這難以滿足人的需求。透過「共同建造」房屋,不需要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科技建築技術,而是透過強化輕鋼結構、數碼化、量化生產,並結合在地文化傳統與可用於建築的材料,一方面達成低成本可持續性建築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回到以「人」爲本位的思考,落實「工作權/住民參與」,重建未來居民的「烏托邦」生活。這些在謝英俊參與原住民部落的重建,甚至在中國或芬蘭的建築實踐中,都展現出豐富的經驗與成果。

布洛薩教授則以〈異託邦、共同體、生命之所在〉(Heterotopas, Communities, Places of life)爲題,從哲學角度思考未來人類共同生活的可能。現今在資本主義與財團規劃的都市之外,人們如何在「資本主義的廢墟」(the ruins of capitalism)上建立異託邦。相對於「烏托邦」美好的願景,「異託邦」更強調一個批判、反對與抵抗當下現實的空間,它在社會中具有複數的、多種可能性。

布洛薩引用傅柯(Michal Foucault)的論點,指出烏托邦的功能是「撫慰」,異託邦則旨在干擾的「功能」,但這兩者之間不是相反的概念,而是一個連續體,根植於人類的生活空間當中。至於異託邦和「共同體」的關係是什麼?布洛薩強調一種「異議性的共同體」。他指出兩者之間存在「契約」,相反於「社會」具有「支配性」、對普遍生命的組織形式。

共同體則是法國哲學家農曦(Jean-Luc Nancy)所說的,它以主體性互相暴露爲基礎,具有情感性,並總體地將每個人捲入集體命運中。布洛薩結合異託邦(他者空間)與共同體(共同與平等的精神)的概念,藉此思索未來一個新的、可居住的、尊重人性與住民的生活環境與空間。

此外,本次工作坊也邀請到臺灣各地推廣合作住宅的團體。首先是OURs都市改革組織詹竣傑,講題爲〈合作住宅:打開社區共融安居的「選擇」〉。在OURs的發展背景上,可上溯到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後產生的「都市改革組織」、「崔媽媽基金會」,這影響到2014年發起「巢運」。

OURs也曾與崔媽媽發起2010社會住宅推動聯盟。OURs基於臺灣居住的各種問題,推動「社會住宅」(2010-),強調「合作住宅」(co-housing)的理念,並從立法與修法的管道改善臺灣高房價、高齡化少子化、家庭結構改變,單身家戶增長等各種居住問題。

其次,臺中市友善住宅公用合作社理事張月瑩,她的講題爲〈爲什麼我們選擇一條比較麻煩的路:住宅公用合作社〉。此合作社發軔於主婦聯盟社員福祉研議小組,並受中華民國自閉症權益促進會的鄭文正老師啓發,參考蘇黎世「不只是居住」Kraftwerk1住宅合作社的章程而創立。強調住宅「合作社」由社員共同出資、共同擁有,一起找地、參與設計、尋找建商蓋房,入住後並共同管理維護等「自主」、「非營利」方式合作共居。

第三,本工作坊也邀請到「一起宅宅」影像公司的江孟謙、曾羣芳,他們推廣「島民居住可愛計劃」。此計劃的理念是希望居住可以「可愛」一點,以活潑生動的內容,結合影像與網路宣傳,探討居住是否有更多可能性,並將理念推廣到年輕人的生活中。

本次「田園城市與互住時代線上工作坊」,除了透過理論與實踐經驗,探討如何在「建築」如何建立未來共同生活的異託邦,激發與會者諸多討論。現今在臺灣,或許在合作社理想的運作與實踐上,或合作住宅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但它作爲以住民爲主體的「異託邦」空間,在不斷思考與行動的過程中,試圖爲臺灣當下社會中「居住」的問題尋找到解決途徑,也爲未來人類生活尋找更好的「生活」的可能方案。

(作者爲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