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請你退出娃哈哈!

宗馥莉辭職消息引發全網關注。

表面看,這是一起管理上引發的衝突,宗馥莉的管理不被各方認可,但本質上,這是一次產權糾紛。

試想一下,如果宗馥莉在產權上是絕對控股者,會出現什麼主動辭職的事件嗎?當然是不可能的。

但宗馥莉就是宗慶後的繼承者,宗慶後能控制局面,宗馥莉爲什麼不能呢?

宗慶後能控制,是因爲宗慶後本人在企業、政府和社會中建立的龐大影響力,而非通過產權機制。

宗慶後之所以事事親力親爲,就是因爲產權關係沒有理順,他才需要如此辛苦,但宗馥莉作爲新生代,不具備這種歷史,也沒有這種能力,她需要的是更爲簡單清晰的產權關係。

矛盾就此爆發。

娃哈哈的複雜,在其產權關係的複雜。

一方面,娃哈哈集團的股權中,國資是大股東,但不控股,宗慶後和職工持股會加起來持有超過了51%的股權。

另一方面,娃哈哈這個商業集羣中,還有大量的企業是純私有企業,或由宗慶後和職工持股會絕對控股的企業。

比如,宏勝集團,由宗馥莉持股98%,承擔了娃哈哈1/3產品的加工業務,但獨立於娃哈哈集團,在全國共有20個生產基地,40餘家子公司,員工4000餘人,擁有100多條生產線。

在2022年浙商500強榜單上,娃哈哈集團2021年營收519.15億,位列榜單第45位。宗馥莉的宏勝集團2021年營收104.21億,位列總榜單的165位。

這種複雜的股權關係,就導致了今天管理上的衝突。

但國資擁有娃哈哈的股權,並不公平。

宗慶後從承包校辦企業開始發展,在承包過程中,宗慶後個人借入債務的方式投入了14萬。

當時的中國,個人不能辦企業,要辦企業,必須要有一個公辦的企業,這等於是這個校辦經銷部,只是出了一個牌照,但資金的投入方主要是宗慶後,他個人承擔風險,賺沒賺錢,都要給上級交利潤。

換到現在,誰會認爲這個校辦經銷部應該是大股東呢?他什麼也沒出,僅僅因爲政策限制,就讓宗慶後雖然投資,但卻不能成爲企業真正的主人。

中國幾個企業面臨這種歷史問題,包括聯想也是如此,這就是所謂的紅帽子企業。

紅帽子企業都經歷了改制,在改制過程中,政府拿到了娃哈哈集團51%的控股權,並在兩年後,出讓了5%給職工持股會,使得娃哈哈成爲不會由政府派人管理的民企。

我們就算當時這一股權是合理的,但是,宗慶後將娃哈哈的業績做到如此輝煌,股權有沒有變更呢?從1999年至今,過去了26年了,國有股權從未變化過。

娃哈哈32年累計上交利稅1439億,其中稅收742億。

僅簡單計算,就可以計算出,政府在這家紅帽子企業中得到的收益超過了一千億。

我們來看美國的企業家。

馬斯克投入了多少資本在他的企業呢?佔比極少,絕大多數資本來源於風險投資及上市後的融資。

但他爲什麼成爲了世界首富?

因爲董事會激勵他,你只要業績越好,我就獎勵你更多的企業股權。

僅僅在一年內,馬斯克就獲得總額超過500億美元的股票獎勵。

優秀的資本,會意識到,只有企業家纔是企業中最爲重要的財富。

宗慶後,爲什麼要搞體外公司,因爲不搞體外公司,就面臨着再努力激勵也有限的情況,而這種體外公司的長期存在,也是在杭州市政府的長期默認下才可能的。

國有資產要保值增值的這種約束下,地方政府沒有勇氣進行這種改革,因爲有可能就引發輿論事件。

這就讓娃哈哈長期處於一個非正常的企業股權架構之中。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的是改革的勇氣,也是要面對現實的思維能力。

解決問題的關鍵人物,在於杭州市政府的決策者。

現在的問題顯而易見:

1、國資繼續當大股東,宗馥莉無法真正成爲產權人和企業家,大家各玩各的,娃哈哈失去了真正的主人,業績一落千丈,在激烈的消費品競爭中,國資能玩過誰?輸是必然的。輸了,一年幾十億稅收沒有了,就業沒有了。

如果國資不會輸,那當年那麼多國有食品廠怎麼會倒閉破產?

2、國資退出,宗馥莉成爲真正的主人,娃哈哈成爲一家清清爽爽的民營企業,宗馥莉肯定比國資官員更有能力將企業業績維持甚至進一步增長,哪怕僅僅維持當下的業績,政府依然保持足夠的稅收,並在當地創造足夠多的就業。

如果娃哈哈從此擺脫股權困境,業績節節上升呢?那地方政府只會得到更多。

三十多年來,國資在娃哈哈上的淨收益不少了,畢竟是當年人家自己負債投的企業,這些股權哪怕就是以零的價格送給宗馥莉,國資也不能說國有資產貶值了,更何況人家肯定願意出錢。

不解決產權問題,娃哈哈沒有希望。國資退出是唯一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