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穩住護國神山 政府須「抗美援臺」(蔡炫)

臺美之間的晶片龍頭對決終須一戰,逐漸佔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美國,正朝晶片自主的目標邁進,而臺灣這座「護國神山」是否堅不可摧,還得期待政府拿出魄力「抗美援臺」。(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國爲了重返半導體大國角色,致力與臺積電簽訂3奈米等製程技術合約,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曾公開表示「美國的半導體落後」,爲了確保科技主導並積極減少對外國半導體制造的依賴,開始醞釀「晶片法案2.0」。此法將讓全球供應鏈及國際新局勢帶來挑戰,以維護國家安全的前提下捍衛美國半導體產業,牽動科技大廠與投資者們,最終目的恐怕是打造「美積電」。

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大廠臺積電被美遊說在地設廠已是公開秘密,由前行政院長孫運璇等人一手催生的臺灣半導體產業,走過幾十多個年頭之後,這座「護國神山」也產生變化,在美國與中國的科技霸權戰爭開打後掀開序幕。美國這套「晶片法案2.0」可謂一舉三得,第一、強化美國半導體產業回到霸主地位;第二、對抗中國新科技崛起契機降低威脅;第三、複製臺灣半導體晶片生產進入在地模式。因此,美國正逐漸掌握臺積電「去臺化」降低政治風險、「供應鏈」提高運營需求、「海外式」獵才培育技術打造「美積電」的終極目標。

「去臺化」降低政治風險

臺積電爲降低政治風險,積極海外佈局已成常態,今年將在美國導入3奈米先進製程,擴廠於亞利桑那州Fab21的第一期工程,號稱打造成爲美國最環保半導體制造廠。臺積電面對美中科技競爭對峙的局勢下,擴廠不僅可以避免違反美方晶片出口限制,還能強化生產佈局的事業版圖,美國顯然掌握臺積電「去臺化」降低政治風險的生存目的。

美國早在2020年川普政府通過「晶片法案1.0」協助「去臺化」,將臺積電納入美中競爭下「聯臺抗中」的半導體戰略,而以政府稅收優惠、製造設施補貼、投入研發經費等包裝,制止中國掌控高科技的主導以外,主要目的則是促進美國半導體生產發展。如今,雷蒙多再以「晶片法案2.0」強調繼續投資壯大美國,目標鎖定全球領導地位,滿足人工智慧(AI)技術需求,成爲打造「美積電」的科技佈局。

「供應鏈」提高運營需求

臺積電爲持續壯大運營規模,同時推進先進製程並擴充產能,考量臺灣天然資源相對有限,不論勞工、水電、土地等容易產生資源排擠,向外擴張取得資源也扮演了全球半導體供應商的角色。臺積電的戰略是擴大全球製造佈局,增加客戶的依賴性,能爲股東創造價值感,美國在天然資源顯然符合臺積電「供應鏈」提高運營需求的獲利目標。

美國亞利桑那州擴廠目前簽署「在地協議」,當中要讓臺積電確保聘請當地員工,便能強化國際商務往來避免斷鏈危機涌現,同時加快半導體供應鏈重組步伐,美國覬覦的是臺灣晶圓代工在全球擁有的高市佔率。美國深知晶片短缺對在地產業影響甚劇,想要掌握「戰略物資」的主導權,必須要讓晶片回到「美國製造」成爲當務之急。

「海外式」獵才培育技術

臺積電也開始網羅國際人才,員工碩博士占人口總數一定比例,除了國內科技人才不足,加上專業人士外流,即便向外徵才有其文化差異也須克服。臺積電的晶圓廠量產需要大量高階技術人員輪班看顧,相較其他國際企業的人員比例,臺積電的海外人才相對偏低,透過擴廠投資確保領先地位,還能「海外式」獵才培育技術。

美國正掌握了全球最強的科技「公司進駐」,即便臺積電目前並非AI晶片的領航者,而是輝達(NVIDIA)和超微(AMD)提供部分訂單,由於總部都是設在美國而非臺灣,某種程度代表臺灣AI人才缺乏。美國目前正在積極佈局「臺式工作文化」,除了利用臺積電擴廠效應推薦當地人才,歐美各國頂尖大學也派學生來臺學習,看似國際交流背後,充斥「美國化」的技術轉移進行人才培訓。

美國想要重返50與60年代「美積電」半導體的科技優勢,必須考量臺灣與中國地緣政治的戰略佈局,現階段已掌握臺積電「去臺化」降低政治風險、「供應鏈」提高運營需求、「海外式」獵才培育技術,並且祭出「晶片法案」、「在地協議」以及「人才進駐」等政治外交手段,難怪雷蒙多喊出美國目標2030年生產全球20%的尖端晶片。

臺積電如何維持全球90%先進晶片的既有優勢?如果臺灣政府沒傾全國之力下、國營事業、民間企業全部投入AI,眼看美國爲了擺脫對他國晶片依賴,已經醞釀「晶片法案2.0」,要讓晶片製造本土再現,加上晶片設計以及人工智慧的模型開發處於領先,臺灣還能確保全球領先地位嗎?

臺美之間的晶片龍頭對決終須一戰,逐漸佔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美國,正朝晶片自主的目標邁進,而臺灣這座「護國神山」是否堅不可摧,還得期待政府拿出魄力「抗美援臺」。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