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報告再提加快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防範趨利性執法司法

爲進一步提振信心、穩定預期,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迎來新的部署。

受國務院委託,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鄭備25日向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作《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情況的報告》。

報告明確了着力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加大民營經濟發展要素支持、強化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加強政策協調和督導落實、推動民營企業加強能力建設、營造關心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社會氛圍等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6個方面重點工作。

鄭備強調,要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推出務實管用舉措,狠抓政策落地落實,全力優環境強服務、破壁壘解難題、疏堵點提信心,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政策落實存短板

民營經濟已經成爲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2012年到2023年,民營企業佔全國企業總量由79.4%提高至92.3%,個體工商戶由4000餘萬戶增加至1.24億戶。2012年到2023年,民營企業進出口額年均增長11.1%,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30%左右增長至50%以上。2019年開始,民營企業成爲我國第一大外貿經營主體。

報告指出,綜合國力顯著提升爲民營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爲民營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爲民營經濟提質升級帶來新機遇,綜合統籌力度加大對民營經濟發展形成有力支撐。

報告同時提到,民營經濟發展仍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市場準入和要素獲取等方面矛盾仍較突出,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保護還不充分,政策落實和服務供給還存在短板,有的地方政務誠信建設有待加強,企業賬款“連環欠”問題尚需解決。有的民營企業發展方式粗放,管理不規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滯後。

圍繞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報告提出了6個方面的重點工作。

在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方面,報告指出,推動各類經營主體依法平等進入負面清單之外的行業、領域、業務。儘快修訂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實施細則,推動落實招標投標領域公平競爭審查規則。加快構建統一規範、協同共享、科學高效的信用修復制度。

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也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客觀要求。國務院近日發佈《公平競爭審查條例》(下稱《條例》),共五章27條,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

業內分析,《條例》是對反壟斷法和國務院文件規定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進一步細化,賦予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更大的審查權限,並提出將公平競爭審查工作情況納入地方政府法治政府建設、優化營商環境等考覈評價內容,有利於公平競爭審查制度落到實處,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立。此外,面對競爭政策和產業政策的衝突,《條例》進一步規範了可能排除、限制競爭的“例外政策”,民營企業長期以來持續反映的“隱形門檻”有望加速破除。

強化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

在強化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方面,報告明確,推動加快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防範不當立案、選擇性執法司法、趨利性執法司法或地方司法保護。避免超權限、超範圍、超時限查封扣押凍結財產。依法依規開展羈押、留置等措施,依規依紀依法開展審查調查工作。

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解決好預期不穩、信心不足的問題,是當下各界關切的重大議題。其中,強化民營經濟法治保障被認爲是關鍵一環。

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多次強調,強化法治保障,加快推進《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進程,不斷完善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加快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切實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企業家人大代表建議,嚴格規範跨區域執法司法的審批流程,罰沒款應歸中央財政,從根本上破解地方政法機關逐利型執法司法,更好保護民營企業家的合法權益;嚴格規範留置和邊控措施,讓企業家羣體更安全,減少對企業正常經營的干擾。對此,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迴應,並進行了專題研究。

監察法學者、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蘇紹龍此前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多次發文明確“嚴禁下達或者變相下達罰沒指標”,但罰沒收入作爲地方非稅收入的一部分,仍有地方行政主管單位存在變相施加“考覈”壓力的行爲,尤其是當地方稅收收入面臨壓力的背景下,地方逐利性執法依然存在。

他建議,將執法過程中罰沒所得全部依法上繳中央財政,可以避免地方的逐利性執法。作爲配套措施,由中央財政充分保障各級行政執法部門的辦案經費、裝備設施和人員薪資。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告訴第一財經,提振民營經濟信心,既需要從理論上提升對民營經濟的認識,從輿論上營造民企友好型輿論環境,更需要政策和執法上實實在在的行動。每一次民營企業家受到非法干擾,都會極大地傷害企業家持續經營的心氣;一旦非法干擾民營企業的事件在社會上擴散,就會影響全社會民營經濟人士的信心。要儘量減少來自政策變動、行政管制、法律訴訟、輿論事件等的非市場風險,推動各項政策落實落地,尊重和保護民營企業家。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振民營經濟信心,推動中國經濟復甦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