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法公聽會 延後看法兩極
民團地球公民基金會認爲,《國土計劃法》必須如期上路,才能逐步改善過去土地利用的亂象,讓真心想務農的農民能有所保障。(遊念育攝)
《國土計劃法》明年4月底上路,仍有8個縣市政府尚未繳交功能分區圖,有立委提案延後2年實施,立法院內政委員會24日舉行公聽會,有學者認爲《國土法》已推動超過30年,應如期上路;也有立委表示地方政府需要更多時間規畫,延後施行較妥當。
國民黨立委許宇甄提到,雲林縣承擔最多農一,目前畫設6萬839公頃、佔全國21.8%,農地面積畫設過大影響雲林發展,地方農民非常憂心農地無法變更,且地方政府規畫不及,要求中央應有一致畫設標準,並延期上路。
對此,農業部政次胡忠一說,《國土法》上路後變更土地也可調整,只要送給內政部審議會,而非畫設後就翻不了身,會按照社會經濟和土地使用狀況每5年檢討,根本不必擔心。
成大都市計劃學系教授張學聖認爲,立法至今超過30年,國土永續不該再等,聽到農業部有相關堆疊給付的政策,卻還沒有詳細的政策,很多人擔心畫設農一變成懲罰;他認爲,農民不是要1、2萬的施捨,世界上許多國家推動農地基本給付政策,這是公平正義,應該還給農民。
張學聖建議,國土計劃要增強土地變更的衡平機制,透過保護農地轉移給其他開發用地,就能達到「以工助農」效果,後續國土計劃滾動修正,應該要把土地衡平機制納入討論。
臺中市議員李中表示,目前臺灣戰備存糧只有7個月,未來《國土法》規範的農地面積遠高於存糧量需求,實際根本不需要留這麼多農地,反觀工商業有土地需求,應重新檢討需要保留多少耕地,並將其他土地釋出供應工商使用。
民團地球公民基金會則認爲,《國土法》如期上路才能改善過去土地利用的亂象,讓真心想務農的農民有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