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旅崩盤 觀光業的出路

(圖/本報系資料照)

據報載,今年墾丁、臺東熱氣球嘉年華遊客減半,國旅崩盤,臺灣觀光產業淪爲慘業。而賴清德選前拋出「觀光立國 世界臺灣」政見,喊話2030年之前讓觀光產業成爲兆元產業,然根據統計,2024年至5月止,出境熱、入境冷觀光逆差達4436億元達歷史新高,因此賴政府觀光政策是否可能成爲首個跳票的政見,引起各界的重視。

面對2019年以來疫情爆發民進黨政府累計489億元(紓困防治290億元+振興方案199億元)的觀光業大撒幣補助,不僅外國人不來臺灣旅遊,連臺灣人自己都不想在臺灣旅遊,爲什麼?

依據各界意見統整臺灣觀光現況問題如下:

第一,「原先喊今年會有百萬陸客來臺」是說一套做一套「政治卡關」。旅遊業從業人員從疫情前的4.2萬人降到2022年的3.1萬人,放無薪假的旅行社就佔了8700人,而旅遊業實際執業人數又不到一半,近2萬人僅留勞健保,需到處打工自力更生,而觀光餐旅的大缺工也影響觀光的服務品質。

第二,國旅住宿價格昂貴,付出的房價有沒有獲得應有的環境或服務水準,降低民衆出遊意願。業者認爲,國旅住宿價格最大的問題應該不是價格貴,而是來臺觀光人數不增反減,使得平日沒客,經營成本降不了,導致民衆付出的房價沒有獲得應有的環境或服務水準。

第三,賴政府花2億元推動18個「觀光圈」行銷政策差,景區管理不佳,做不出區域級樣貌,甚至被網友諷刺模仿東北亞、東南亞同質性的景點,毫無「在地」特色。

建議未來觀光署應會同各大觀光協會、團體,辦理國際分衆(東南亞、東北亞、歐美長線)市場行銷推廣案,協同各地方政府重新打造臺灣整年每月都有聞名國際的活動,如臺灣燈會、媽祖遶境、澎湖花火節、臺東臺灣國際嘉年華熱氣球、桃園世界客家博覽會、總統級國宴在地特色小吃美食節等等,由觀光署駐外辦事處在國際各大城市、媒體、網路平臺及以知名國際影歌星、網紅、名廚等宣傳,以廣爲行銷。

疫後郵輪產業發展十分興盛,建議政府應積極爭取基隆港、花蓮港、高雄港及澎湖港爲國際遊輪母港及補給港,帶動國際商港營業收入及相關郵輪補給的收入。(作者爲國政基金會永續發展組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