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能擋幾天?」怎麼答才聰明

許多人認爲臺灣防空網相當周密,可能擋下共軍的第一擊,我們當然希望如此,但是戰爭是千變萬化的,我們仍然難以猜測現有的防衛力量在戰爭來臨時能否全面完整的發揮。圖爲天弓二型防空飛彈。(圖/中山科學院)

日前國防部長馮世寛在立法院質詢時,被賴士葆立委問到「一但共軍進犯,國軍能擋幾天」的問題時,馮部長提出「兩週以上」的說法,引發各方不同的評論。事實上,這個問題在去年也被問過,當時馮世寛的答案是「一週以上」,結果並不被接受,也難怪他今年會改變說法,把抵抗時間給延長。

臺灣最大的能源弱點其實是天然氣發電比重太高,而天然氣又很難貯藏,目前的存量最多2個星期,這個現象當然影響我們的戰備防禦時間。(圖/中油提供)

其實歷任國防部長都有被問過,答案也各不相同,已故的前國防部長蔣仲苓僅說「可以很久」,前部長嚴明則說「一個月以上」,最多的說法是「兩個星期」。爲何多數部長都認爲兩個星期是極限呢?或許他們是從臺灣能源的儲存量評估,目前臺灣供電有4成來自天然氣,而天然氣儲存量最多就是兩個星期,因此一但開戰造成海運被封鎖,兩個星期確實就是極限,之後臺灣就會面臨供電、供氣的短缺危機。以上評估還沒有提到飛彈、炸彈等武器造成基礎設備破壞,若是再把損失列入,抵抗時間還必須再調整。

常有些評論家談到目前國軍哪些武器可以有效反擊,並且一一清點我們的防空飛彈、戰機攻擊型飛彈的儲存量。筆者在此要提醒,現代戰爭絕非古代那種兵對兵、將對將、槍對槍、杆對杆的兩方決戰,反而經常以出乎意料的形式爆發,幾乎無前例可循。比如以色列阿拉伯聯盟在1967年爆發的第3次以阿戰爭(6日戰爭),戰前阿拉伯聯盟認爲自己軍備充足、佔盡優勢,不曾想以色列在6月5日先發制人發動突擊,在9小時內把阿拉伯聯盟90%的戰機全部炸燬,再出動地面部隊分別擊破阿拉伯聯軍,以色列還佔領了整片西奈半島,直抵蘇伊士運河畔,戰前誰料的到這種結果?

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埃及軍用水柱沖垮以色列巴勒夫防線,地面部隊立刻從缺口突進。(圖/網路)

到了1973年第4次以阿戰爭(Yom Kippur War,贖罪日戰爭)情況又不同了,以色列爲了長期佔有西奈半島,耗資3億美元,在蘇伊士運河畔建立起「巴勒夫防線」(Bar Lev Line),由混凝土建立起26個大砲陣地、24個碉堡、6個迫擊砲陣地、4個防空炮陣地、3個坦克堡壘、15圈鐵絲網地雷區,甚至還有以原油管線構成的「火牆」,要是陣地失守,可以放火阻擋敵軍。以色列自詡巴勒夫防線固若金湯,認爲要是埃及人想要強攻,至少需要48小時才能突破,到時候以色列國防軍必定有足夠時間支援。結果埃及軍在以軍放鬆戒備的贖罪日,利用強大的噴水機,抽取運河水,以強力水柱沖垮沙質地基,混凝土堡壘應聲而倒,僅花8個小時就突破了西奈半島,兵鋒直抵加薩走廊,以色列在贖罪日戰爭前期是罕見的狼狽,若非以色列在北部與敘利亞的戰爭表現還算不錯,加上以色列重整旗鼓又突破埃及軍隊防線,否則今日中東格局可能更不同。

從上述兩起案例可見,現代戰爭是千變萬化的,很難預測我們現有的軍備能否在戰爭時期充份發揮,特別是在戰略上身爲守勢的我方,思考的重點是「我軍能否承受第一擊」,還有「遭受第一擊後,還剩多少抵抗力量」,這個力量與我軍對機場跑道的修復能力、戰備道的應變速度,和供電與通訊系統如何重建有關。談論「國軍支持多久」,應該要從這個角度上出發。

然而,「國軍能支持多久」,這個問題可能本身就已超過國防部長權限,因爲在民主國家,真正決定「要戰要和、是守是降」的既不是國防部長,也不是軍隊指揮官,而是民選政府。相對的,軍隊所能做的,永遠是聽命令行事而已,所以真正決定國軍該支持多久的,最終仍是三軍統帥,也就是總統。而政府最重要的國防政策,當然是盡力降低與周邊的敵意和對立。

小小的新加坡空軍卻有遠航程的重型戰機F-15SG,實在相當奇特,但是假若新加坡爆發戰爭,這些先進軍備能否充分發揮?沒人說的準。(圖/美國空軍)

以新加坡爲例,新加坡有着相當不錯的防衛力量,空軍有F-15SG、F-16C戰機,陸軍有AH-64直升機、德國豹2坦克,海軍有可畏級微型神盾巡防艦挑戰者潛艦等,總體實力很強。但是畢竟新加坡領土範圍小,幾無縱深可言,萬一真與鄰國發生戰爭,這些先進裝備也無法讓新加坡能夠長期抗戰。因此新加坡國防最重要的工作仍然是不樹敵,盡力使區域和平穩定,共同發展。

因此筆者建議,要是國防部長再被問及這樣的問題,部長可以這樣回答:「國軍能支持多久,與政府的決策、與國軍掌握的資源、也與戰爭時期國家的情勢有關,實在很難說能防守幾天。但是國防部能保證國軍有足夠的士氣,能夠盡全力並且不惜犠牲性命的達成完政府交付的防衛任務。」

或許這樣不直接說明天數的答案,反而比較合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