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醫保局:集採重塑行業生態
本報記者 張悅 曹學平 北京報道
醫療保障基金是人民羣衆的“看病錢”“救命錢”。
4月11日,國家醫保局舉行2024年上半年例行新聞發佈會,國家醫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了醫保基金整體運行情況、醫保藥品目錄管理進展等,並對“集採導致藥企‘不賺錢’”等傳言進行了迴應。
《中國經營報》記者從發佈會現場獲悉,2023年醫保基金運行總體平穩。1—12月份,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含生育保險)總收入2.7萬億元,總支出2.2萬億元,統籌基金當期結餘5000億元,統籌基金累計結餘3.4萬億元。職工和居民基本醫保基金支出同比分別增長16.9%和12.4%。
患者負擔減輕
國家醫保局醫藥管理司司長黃心宇介紹,醫保局成立後建立了動態調整機制,每年都將一些新上市的新藥好藥增補進入目錄,6年累計納入藥品744種,目錄內西藥和中成藥數量從2017年的2535種,增加至目前的3088種,保障水平顯著提升。
新版藥品目錄自2024年1月1日起執行,2024年1—2月,醫保基金已爲397個協議期內談判藥品支付154.5億元,3950萬人次的參保患者從中受益。如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和原發性高血壓的藥物沙庫巴曲纈沙坦鈉片,進醫保目錄前,該藥日均治療費用近70元,2019年准入談判及兩次續約後,現個人日均治療費用經基本醫保報銷後不足5元,切實減輕了患者用藥負擔,初步統計,僅1—2月份就有超過500萬人次獲益。
醫藥集中帶量採購已實施五年,患者治療費用進一步降低。“比如人工關節集採後,我們關注到有媒體報道湖南一位患者,集採前左側髖關節置換使用了6萬元的全陶瓷關節假體,手術總花費8萬元;集採後又做了左側髖關節置換手術,同樣的陶瓷關節只需8000多元,總費用僅3萬元,患者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國家醫保局價格招採司司長丁一磊如是說。
而集採不僅解決了患者看病的問題,也爲患者帶來了更多便利。丁一磊介紹,以前大多數白內障患者手術選用價格較低的單焦點晶體,只能看清遠處,解決“看得見”問題;人工晶體集採落地後,既能看清遠處又能看清近處的雙焦點晶體,以及遠中近都能看清的三焦點晶體價格更加惠民,將有更多白內障患者“看得清”“看得舒服”,極大改善了患者的視覺質量。
價格迴歸合理
集採推進幾年來,行業內一直有觀點認爲,集採導致企業“不賺錢”,影響了創新研發的積極性。但實際上,過去“藥價高企”的時代,藥價中約30%—40%是銷售推廣費用,高價格獲得的收入並沒有用於創新、沒有用於質量提升,甚至沒有形成企業利潤,而是成爲流通環節的“水分”。
丁一磊介紹,第一,在缺乏公平競爭的環境中,高價格不一定帶來真創新。比如,多部門聯合查處的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案件中,相關企業和個人合謀將生產成本幾十元的藥品加價至2000多元銷售,虛增加價涉嫌用於商業賄賂。該藥經約談後從2000多元降至100多元,如果不講這一背景,有人可能擔心降這麼多會不會無法覆蓋成本、會不會影響企業利潤、會不會影響創新。
第二,集採促進公平競爭,讓過專利期的“老藥”價格迴歸合理。藥品集採讓原研藥與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同臺競爭,使藥品市場迴歸效率和質量比拼。已開展的9批國家組織藥品集採有1600多個產品中選,其中國產仿製藥佔96%,原研藥開始出現“量價雙降”的專利懸崖,國內用藥格局逐漸迴歸國際經驗和藥品本身價值規律,最終讓羣衆受益。
在醫保談判方面,黃心宇介紹,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積極發揮醫保戰略購買優勢,創新建立醫保目錄准入談判機制,每年動態調整醫保目錄。與集採主要針對過專利期的仿製藥不同,醫保目錄談判對象主要爲調整五年內經國家藥監部門批准上市的新通用名藥品。通過建立覆蓋申報、評審、測算、談判等全流程的創新藥支持機制,支持更多新藥好藥納入醫保。
目錄調整重點聚焦於五年內新上市藥品,新藥從獲批上市到納入目錄的報銷時間已從原來的五年左右降至一年多,80%以上的創新藥能在上市後兩年內進入醫保。2023年目錄調整中,有57個藥品實現了“當年獲批、當年納入目錄”。
(編輯:曹學平 審覈:童海華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