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建設成效顯著 築牢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根基

本文轉自:人民網

歐陽易佳

國家公園是“國之大者”,是生態文明建設重大制度創新。

9月10日,國家公園法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這是在國家層面首次爲國家公園專門立法。此次立法將爲國家公園的規劃和設立、保護和管理、參與和共享、保障和監督等提供法律依據。

近年來,我國全力推動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推動出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國家公園空間佈局方案》等重要文件,審查批覆第一批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制定出臺國家公園創建設立、監測評估、資金項目等10多項制度辦法標準,基本構建了我國國家公園制度體系的“四樑八柱”。

從試點探索到正式設立、全面發展,國家公園取得了明顯階段性成效和重要進展。數據見實效,藏羚羊增長至7萬多頭,雪豹恢復到1200多隻,東北虎、東北豹數量分別從試點之初的27只、42只增長到70只、80只左右,海南長臂猿野外種羣數量從40年前的僅存2羣不到10只增長到7羣42只。

國家林草局保護地司司長張利明介紹,國家公園建設成效顯著,民生持續改善。近5萬社區居民被聘爲生態管護員,年均獲得工資性收入1萬—2萬元。實施野生動物損害全域保險、生態搬遷、入口社區和示範村屯建設、黃牛集中養殖等一批民生項目。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出臺支持三縣(市)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選聘生態管護員8100多人,民衆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國家公園和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大實踐,也是我國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國家公園體系建設,形成了全民共建共享、共同保護,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保護格局,生態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公衆。

武夷山國家公園有碧水丹山等自然景觀,也有朱熹故里、閩越文化等人文資源;海南熱帶雨林公園設置了10條生態遊憩精品路線和科普廊道;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規劃了廣元唐家河園區、雅安喇叭河園區、眉山瓦屋山園區3條獨具特色的遊憩線路以及11處成熟的遊憩區域……在國家公園實行分區管控,核心保護區嚴格管理,一般控制區適宜的區域,合理規劃科普教育、遊憩、生態體驗等,讓遊客走進國家公園,享受極致美景感悟多元文化。

2020年7月,國家林草局正式啓動建設林草生態網絡感知系統,國家公園平臺是感知系統平臺的重中之重。國家林草局規劃院高級工程師葉菁表示,國家公園感知體系秉持國土資源“一張圖”原則,讓監測結果“上網”“上圖”。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爲例,目前已經實現天空地一體化監測模式,實現每平方公里都有監測點位。

張利明表示,下一步,將不斷完善政策,強化措施,健全機制,有效管理,切實鞏固提升第一批國家公園建設成果,積極推進新的國家公園創建設立等相關工作,高質量建設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