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捕撈致24魚種逾半沒繁衍能力 學者籲海保法儘速三讀

綠色和平與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調查發現,因捕撈過度,24種現流仔魚類未達成熟體長,代表這些魚種逾一半個體都沒有繁衍能力,其中銀雞魚、星雞魚、紅甘、白鯧與黑喉更加嚴重。(蔡佩珈攝)

臺灣周邊海域魚種佔全球魚種10分之1,綠色和平與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調查發現,因捕撈過度,24種現流仔魚類未達成熟體長,代表這些魚種逾一半個體都沒有繁衍能力,其中銀雞魚、星雞魚、紅甘、白鯧與黑喉更加嚴重。學者強調,現有海洋保護區管制鬆散,呼籲海洋保育法儘速三讀,實現分級管制、管理更加嚴格的「海洋庇護區」上,進一步保護海洋。

綠色和平與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何宣慶研究團隊,花費近1年在屏東東港、高雄前鎮、高雄蚵仔寮、澎湖馬公、宜蘭大溪、宜蘭南方澳等6大漁港拍賣市場調查臺灣40種漁港市場常見魚種,有效樣本數逾3萬筆。

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何宣慶表示,調查發現,24種現流仔魚類未達成熟體長,代表這些魚種一半以上沒有繁衍下一代的能力,其中又以銀雞魚、星雞魚、紅甘、白鯧與黑喉未達成熟體長的比例高達9成以上,換言之,上述魚種只有不到1成比例有繁衍能力,個體數將變少。

他強調,各類魚種會跟着黑潮漂流到臺灣、韓國、日本等多國,是一個健康的生態體系,如果飄來臺灣周遭的魚種被過度捕撈,在黑潮中形成斷點,臺灣將高度仰賴黑潮補充魚種,增加漁業資源不穩定性。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邵廣昭則表示,漁業資源減少原因很多,像是非法捕撈、棲地破壞、外來種入侵、氣候變遷、噪音或污染都有可能,由於原因不易釐清,環境部、農業部漁業署、內政部等12個部會時常相互卸責。

他強調,各部會要採取集體行動,進行海洋或海岸整合管理或治理,纔可能扭轉劣勢,目前全球海洋保育最大目標跟共識就是畫設海洋保護區。

邵廣昭進一步說,臺灣已畫設69處海洋保護區,但畫設法源不一且各單位各自管理,管制程度普遍寬鬆,尤其違規行爲罰得輕微,海洋保育法的「海洋庇護區」,是依照國際原則、由海委會海保署畫設,細分爲核心區、緩衝區、永續利用區,各區有其限制及罰則,還有吹哨者條款,海保署亦可評比各保護區成效,樂見海保法今天初審通過,但更期盼三讀,儘速畫設「海洋庇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