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南有一座葛鏡橋,歷時30年建成,被譽爲“西南橋樑之冠”
貴州橋多,衆人皆知。三萬多座拔地而起的橋樑飛躍在境內山峰深谷間,全國再沒有哪個省的橋有如此數量和如此氣勢。貴州的橋,一騎絕塵,獨孤求敗,當人們爲一座座新建橋樑驚呼時,其實更值得讚歎的是那些穿越了時光依然默默佇立的古橋。
有現代化技術手段和機器的支持,建橋難卻比不上古時人力建造的奇蹟。那些古橋承載着先人改造自然、改建家園的壯志,人們在崇山峻嶺中肩挑手扛,一座橋樑的建成是體力的考驗,也是意志的磨鍊,貴州的古橋,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葛鏡橋。
葛鏡橋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是一座不對稱三孔聯拱明代石橋。“中國現代橋樑之父”茅以升稱其爲“西南橋樑之冠”,民間更流傳着“北有趙州橋,南有葛鏡橋”的說法。
一座座石碑如同葛鏡橋的勳章,讓這座橋低調而榮耀。所有石碑中最有名的是立於橋頭、明代雲貴總督張鶴鳴所寫《葛鏡橋碑記》。
葛鏡是建橋人的名字,這位宦遊返鄉的“退休幹部”爲建造這座橋傾盡家資,耗時長達30年,歷經多次失敗,所幸葛靜矢志彌堅的精神和石橋一樣頑強地留存了下來。
陽光靜靜撒在石橋上,山間幽靜,行人稀少,橋面相當寬敞,靠中心位置以條石鋪就,兩側則是不規則的石頭,從橋面便能看出其不對稱的結構,相當特別。
這座石橋是古人建橋智慧的集中代表,其不對稱結構,“借礁築墩”“絕壁起拱”“變截面砌拱”的造橋技術至今仍被人稱讚,可以說是諸多名橋的老前輩。
從橋下俯瞰,映入眼簾的是讓人稱絕的“絕壁起拱”。從表面上看橋建在絕壁之上,看不到的則是水面之下堅固的礁石,石橋借礁石下腳,穩穩站住,一站就站了400多年,工藝精湛、心思巧妙。
400餘年時光裡,橋樑經歷了風吹雨打,經歷了水流侵蝕,經歷了數不清的洪澇災害,橋墩的石頭被歲月打磨,縫隙間長出青苔小草,滄桑間卻依然帶着頑強的氣息。
麻哈江江水奔流,兩岸絕壁千尺,沒有機器相助,少人相幫,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修建石橋的難度不言而喻。
古橋盡顯雄壯,靜靜走在橋上,彷彿能感受到石橋輕輕的呼吸聲。橋下靜水流深,兩岸青山綠樹,風景總是美的,更美的卻還是建橋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