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夯實人才根基,助力創新發展

(原標題:【光明時評】夯實人才根基,助力創新發展)

【光明時評】

作者:田芳、趙光輝(均系貴州發展制度保障高端智庫研究員、貴州財經大學貴州人才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海南省發佈“授權鬆綁”清單,擴大用人單位和人才自主權;瀋陽市實施“興沈英才計劃”,對高精尖和重點產業人才實施精準資助;青島市聚焦海洋、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三大領域,分別制定實施人才聚集行動計劃,每個領域精準引育50名左右產業領軍人才……近來,各地紛紛出臺人才引育留用新政,專注新興產業發展需求,不斷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根基。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創新,而創新的根本在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爲我們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遵循。

我們目前最緊缺的人才是符合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的人才,加緊培養這樣的人才,需要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今年以來,人社部會同有關部門連續出臺《關於實施高技能領軍人才培育計劃的通知》《加快數字人才培育支撐數字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爲培育更多高水平創新型人才提供政策牽引和保障。高校是國家高層次戰略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當前和今後一個階段,大力培養具有原創精神、具備交叉學科素養、掌握前沿科技的高水平創新型人才是重要任務之一。在教育部最新發布的本科專業目錄中,新增了多個智能化、跨學科的專業,如在北京科技大學開設的材料智能技術專業、華南理工大學開設的智能海洋裝備專業、哈爾濱工業大學開設的智能視覺工程專業,順應新時代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需求而做出的專業調整,爲築牢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人才根基提供了有力支撐。

傳統產業的更新轉化同樣是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就不僅需要高精尖的科研型人才,還需要大國工匠甚至普通勞動者掌握創新技能、具備創新思維,不斷強化持續學習的能力。因此,專業技能教育和職後教育也責無旁貸。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平等地位,持續推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深入實施技能提升工程,推動企業與高職院校合作辦學,開設“訂單班”等,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新型生產工具的能力,爲發展新質生產力輸送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同時大力發展職後教育,爲在職員工持續提升自身技能創造有利條件和適宜環境。例如,福建莆田市鼓勵企業組織在崗職工開展技能培訓,按職工取得證書等級給予企業700元至3000元培訓補貼,這種做法大大激發了廣大勞動者爭先向上的熱情,讓更多創新創造活力迸發。

不斷健全人才流通機制才能促進創新人才從點到面的持續推進。築牢人才根基,不僅要注重育才,同樣要主動引才,加大人才引進力度並促進合理流動。今年初,香港與廣東簽署《關於推進粵港人才合作的框架協議》,其中專門提到建立人才合作協調機制,充分利用香港的國際金融、貿易中心地位,吸引國內外更多人才集聚,廣東省則以其深厚的產業基礎廣納賢才。不過相較於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的引才之路顯然難度有所上升。破局之法就是因地制宜發展本地優勢產業,增強對對口關鍵人才的吸引力,讓他們願意來、留得住、用得好。例如,近年來貴州利用其水電資源豐富、氣候涼爽的優勢,大力發展大數據產業,數字經濟增速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助力貴州實現高質量發展。如今,“雲上貴州”已成爲該省吸引人才的“金名片”,一大批海外歸國的大數據人才在此紮根。當今時代,人才的競爭已不再侷限於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這也啓示我們要不斷建立健全更加開放的人才交流機制,搭建更加開放的人才合作平臺,充分釋放人才活力。

持續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人才的成長,離不開肥沃的土壤、適宜的環境。讓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長,需要爲他們提供充足的創業支持、濃厚的創新氛圍、廣闊的發展空間,突出業績和貢獻導向,充分體現人才價值。日前,廣東省人社廳印發的《廣東省2024年特級技師、首席技師評聘工作方案》明確,聘用到特級技師崗位的人員,可比照本企業正高級職稱人員享受相關待遇。此外,多地推出保護知識產權、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等相關政策,均指向營造良好人才環境和生態,助力形成更多創新成果,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大動能。濟濟多士,乃成大業;人才蔚起,國運方興。築牢人才根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必將更加澎湃。

《光明日報》(2024年06月05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