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激活發展動能 培厚創新土壤
(原標題:【光明論壇】激活發展動能 培厚創新土壤)
【光明論壇】
作者:丁貞棟(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浙江上線專利轉化資源庫,爲研究機構和創新型企業搭建專利轉化運用對接平臺;江蘇設立24.8億元基礎研究專項資金,支持開展重大基礎研究;廣東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向企業開放共享,使創新資源向更多企業傾斜……近期,各地積極探索通過深化改革激活發展新動能,爲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不斷優化創新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係。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其具體體現在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新業態、新領域、新賽道、新動能的“新”的集成,也體現在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質”的組合。加強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既需要教育、科技、人才的協同發力,也需要制度、文化、機制的協同支撐。持續推進經濟、人才、科技機制改革創新,形成與創新創造匹配的科學機制和發展環境,更好激發各類生產要素活力,實現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
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日益顯現,我們有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良好基礎條件。儘管面臨國內外多重困難挑戰,2023年我國經濟依然走出一條回升向好的復甦曲線,GDP增速比2022年加快2.2個百分點,較好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今年1—2月多項經濟指標保持向好態勢,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0%,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8.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5%,一季度“開門紅”預期較好。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的人才優勢,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當前,我國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航天航空、人工智能等領域發展勢頭強勁,科技創新集羣數量居世界第一,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爲代表的“新三樣”成爲引領我國貿易發展的新引擎,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動力更加澎湃。這些有利條件和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爲我們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堅實支撐,更堅定了我們敢於攻堅克難,走自主創新道路,加快推進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信心和決心。
隨着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創新潛力正加速釋放,近年來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捷報頻傳,以數字、智能、綠色爲特點的產業迭代不斷加快,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更加突出,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融合更加緊密。發展實踐證明,有力破除制約創新的障礙藩籬,培厚創新土壤,涵養尊重規律、鼓勵探索的創新生態,就能激發起全社會創新創造創業活力。一方面,厚植創新創造創業的文化氛圍,從優化人才培養機制入手,把探索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作爲重要價值導向,貫穿於學校教育全過程、企業運行各方面、社會評價各環節,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在全社會形成崇尚創新、崇尚科學、崇尚人才的濃厚氛圍;另一方面,堅持培育求真求實的科研精神,着力營造優質學術生態環境,以市場爲導向,以企業爲主體,堅持產學研用有機結合,打通創新鏈、資金鍊、產業鏈,促進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讓貨真價實的原始創新、源頭創新獲得充分認可和肯定。
中華民族歷來有着吐故納新、開放包容、博觀約取的精神品質,鼓勵創新精神,營造創新環境,正需要這樣的價值取向。從科研規律來看,創新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寬容失敗才能激勵創新探索。在基礎研究領域,“從0到1”的顛覆性創新是小概率事件,歷史上的重大科學發現往往是長期鑽研積累的結果。因此,促進顛覆性技術創新的涌現,需要給予科研工作者長期穩定的支持環境,在科研管理過程中減少不必要的干擾,完善創新風險管理機制,將容錯免責機制納入制度安排。青年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是國家創新的活力所在。堅持寬厚待才,積極整合政策、資金、技術、市場、數據等資源,引導青年人才放下包袱,潛心研究,甘坐冷板凳,克服急功近利傾向,作前瞻性和戰略性研究,勇於向未知領域進軍,提出新理論、開闢新路線。開放合作歷來是支撐科學發展的必要基礎,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閉門造車,通過交流互鑑汲取人類優秀智慧成果同樣重要。秉承開放創新、合作共贏理念,堅持共育共建共享,將全人類共同利益福祉作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着眼點,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開展跨領域跨區域跨國界的協同攻關,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構建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局面。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12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