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僅有的三個朋友:一個出賣他,一個想殺他,哪一個真想救他?

《三國演義》的描述和《三國志》的記載比較相符,就是關羽眼神似乎不大好:他在戰場經常中箭,在交朋友的時候,也有點識人不明。

這裡我們首先要強調一點,那就是劉備、張飛、趙雲、黃忠都不是關羽的朋友,這一點關羽在受封前將軍、假節鉞董督荊州事的時候說得很明白:張飛趙雲都是我的兄弟,黃忠根本就不配與我平起平坐。

劉備在小說裡是關羽的結義大哥,在正史中二人“義雖君臣恩若兄弟”,是比朋友更親近的關係——在很多人看來,兄弟都比朋友更親近,因爲朋友的頂峰是結拜,結拜之後就不是朋友而是兄弟了,趙雲和桃源兄弟“雖未譜金蘭,前生信有緣,忠勇扶漢室,情義比桃園”,他和劉關張的的關係也在朋友之上。

關羽比較自信,能被他看在眼裡的三國名將不多,但是在曹營卻也不是一個朋友都沒有,三國史料和小說,都明確寫着張遼徐晃是關羽的朋友。

張遼出賣關羽,不但在《三國演義》中有描述,在《三國志》中也有記載:“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

傅玄替張遼洗白:“遼欲白太祖,恐太祖殺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嘆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

白就是報告的意思,張遼打關羽的小報告,是忠還是義?在筆者看來,都不是,因爲出賣朋友固然是不義,張遼對曹操,也不應該那麼“忠心”——當年曹操的正式官爵並不是魏公、魏王,也不是丞相,而是司空,行車騎將軍,武平侯,不管怎麼說,已經是大漢裨將軍、關內侯的張遼,都不應該稱曹操爲“君父”。

即使張遼真把曹操當成“主公”,那次告密也算不得忠誠,因爲張遼過去的“主公”實在太多了:“幷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爲從事,使將兵詣京都。何進遣詣河北募兵,得千餘人。還,進敗,以兵屬董卓。卓敗,以兵屬呂布。太祖破呂布於下邳,遼將其衆降。”

張遼先後跟過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曹操只能算張遼的第五任主公,如果張遼跟張飛打架,肯定會得到一個比“三姓家奴”還難聽的綽號。

張遼出賣關羽,完全是爲了自保——曹操多疑詭詐,他讓張遼探“好朋友”關羽的口風,也是想看看張遼的態度,如果張遼不套關羽的話,或者套出話來不如實彙報,曹操肯定有辦法整治他。

不管怎麼說,關羽確定要走的消息,都是張遼通報給曹操的,他出賣關羽,是被逼無奈,還是賣友邀功,讀者諸君心中自然有桿秤。

張遼賣友,徐晃則是要殺友:關羽跟張遼是朋友,跟徐晃則是近乎兄弟,關羽一生不肯服人,卻肯稱徐晃爲“大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爲同鄉關係,他們極有可能早就認識。

關羽是河東郡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人,徐晃是河東郡楊縣(今山西省洪洞縣)人,兩家相距三百多裡,可能早年間就見過面、有交情。

徐晃要殺關羽,同樣在正史和小說中均有描述,徐晃自稱不肯因公廢私,但是我們不管是看史書還是看小說,都能看出徐晃掩蓋在華麗辭藻背後的齷齪私心:如果他是爲了曹操的公事,就應該擊退關羽,讓關羽帶兵回去跟白衣渡江的呂蒙打個兩敗俱傷,然後徐晃和張遼兵合一處,從襄陽樊城向南進攻,拿下南四郡後,把曹魏對東吳的防線推進到長江岸邊,這樣“天險”就成了曹孫兩家共有,這對曹操來說,無疑是利益最大化。

徐晃一心要殺關羽,並不是從曹操的戰略大局着想,而是要“還”了關羽的“救命之恩”——債主消失了,債務也就沒了。

升米恩鬥米仇,徐晃欠着關羽的救命之恩,所以只要有關羽在,他就成不了曹營頂級大將,陣前趁着關羽手臂箭傷未愈而痛下殺手,既能向曹操表忠心,又能抹去關羽打在他身上的敗將烙印,徐晃心腸,不可謂不毒。

我們細看三國史料和小說就會發現,三國征戰,沒有永遠的盟友,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曹劉孫三家在赤壁大戰,曹操一敗塗地,周瑜根本就沒想圍殲曹操,所以派手下將領象徵性地追了一程,就掉過頭去打曹仁鎮守的南郡,諸葛亮安排張飛趙雲阻擊,也是分散用兵,以繳獲爲主——他和劉備並沒有傾巢而出重兵設伏,而是“於樊口屯兵,憑高而望,坐看今夜周郎成大功。”

周瑜不想殺曹操,劉備諸葛亮更不想,這叫光棍打九九不打加一,因爲他們知道趕狗入窮巷可能會挨咬,關羽鎮守華容道,諸葛亮就是想讓他還曹操的人情:“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

諸葛亮不是從天象中看出曹操死期未到,而是知道曹操要真是被劉備兵將殺了,曹孫兩家就會南北夾擊,劉備又得再次跑路。

諸葛亮會天氣預報,但卻不能判斷敵人生死和天下大勢,如果他真能算得那麼準,就會知道曹丕代漢、三家歸晉,他六出祁山都是白忙。

關羽可能是領會到了諸葛亮的一箭雙鵰之計,就順水推舟還了曹操的人情,同時也故意讓劉備諸葛亮抓住了自己一個把柄。

不管怎麼說,關羽和曹操都算得上有情有義的朋友,連裴松之給《三國志》作注時也說曹操不追關羽很夠意思:“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義,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斯實曹公之休(此字在古代有稱讚、讚美、吉慶、美好之意)美。”

曹操對關羽夠意思不止是不追逃,關羽在襄樊即將陷入困境,又是曹操及時營救,把孫權向他效忠並準備抄關羽後路的投誠信,綁在箭桿上射給了關羽。

朋友之間重要的是信任,關羽先被張遼出賣,又被徐晃懸賞追殺,所以對曹操的信任也歸了零,正史記載了曹操和關羽的心態:“權內憚羽,外慾以爲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曹公且欲使羽與權相持以鬥之,驛傳權書,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猶豫不能去。”

不管怎麼說,曹操都不想讓關羽死,關羽帶着建制完整的主力部隊活着回去,對曹操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這一點睿智的讀者諸君自然都看得十分清楚:曹操既獲取了戰略利益,又成全了他跟關羽的私交,相比之下,徐晃不但格局小,而且也很不講義氣。

曹魏五子良將,除了臨難變節的于禁,就數徐晃地位低——他一直活到魏明帝曹睿繼位,但是卻不及降將張郃帶的兵多,看來不講義氣的人,在哪裡都是要受猜疑的。

關羽識人不明,他交的這三個朋友,一個出賣他,一個想殺他,曹操是真想救他,還是要放他回去跟呂蒙、孫權死磕,筆者一時也拿不準,最後只好請教讀者諸君:如果您是關羽,且必須要在曹營選三個朋友,您會選誰?如果必須在曹操、張遼、徐晃中選一個,應該首選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