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田水雉園區推友善農耕 驚見「拳頭大」福壽螺

官田水雉園區以最原始的人工方式,一個個撿拾水田的福壽螺,因此不少「漏網之螺」最後長得跟拳頭一樣大。(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提供/張毓翎臺南傳真)

拳頭大的福壽螺有見過嗎?福壽螺專吃嫩苗,危害農作物甚巨,爲了避免菱角等作物遭受福壽螺危害,兼顧環境生態,臺南市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以最原始的人工方式,一個個撿拾水田的福壽螺,也因此常有「漏網之螺」,等到下次發現時,竟然變得跟拳頭一樣大,十分嚇人。

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李文珍表示,官田水雉園內水田種植菱角和各種浮葉植物,一般稻田的農民每期會固定翻耕,人爲的機械攪動後,可藉此消滅一些福壽螺;不過,爲保持園區水田原有的生態環境,園方儘量不做翻耕,且不使用苦茶粕來防治福壽螺,單純靠着人力,大多利用日頭下山,天氣比較涼爽時下田撿拾。

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李文珍表示,福壽螺若長太大就沒有行情,幸好還可做堆肥使用。(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提供/張毓翎臺南傳真)

李文珍說,福壽螺繁殖能力強,成長速度也特別快,每次產卵數百顆,有些福壽螺藏身在泥土底部,單靠人工方式移除,沒有辦法完全清完,過去曾經統計在1.4分地的農地,光一天就次撿了3000臺斤以上的福壽螺,有些遺漏掉的福壽螺「一暝大一吋」,結果長得跟拳頭一樣大。

李文珍提到,一般常見的福壽螺僅約拇指大小,有「夜間捕螺人」會特別收集,賣給養殖漁民作飼料,但福壽螺若長太大就沒有行情,幸好還可做堆肥使用。這陣子天氣漸漸變炎熱,福壽螺也有增多的情形,她幾乎天天傍晚都到田裡撿福壽螺,雖然很辛苦,但她轉化心態把這項工作當運動,也能保護作物不被吃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