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市場機制vs.政府幹預

補貼政策看似短期內爲民衆帶來利益,贏得許多人(特別是既得利益者)的好評,但事實上反而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與日本在雞蛋供需上較爲接近,皆是國內高度自給自足,進口量對有限。去年起兩國都面臨缺蛋的問題,6月時筆者曾介紹過日本的解決模式,三個月之後我們可比較使用不同的做法,有何不同的結果。

我國雞蛋「專案進口」事件已成爲民衆最關心的議題,多數人關注進口商資格、政府補貼金額、動用農發基金合法性、雞蛋標示、進口蛋保存期限、進口蛋的流向與過期蛋銷燬等問題。然大衆卻忽略了最源頭的問題,亦即專案進口的必要性。

9月22日行政院長陳建仁赴立法院進行專案報告指,專案進口系因禽流感肆虐以及極端氣候的影響,引發國內雞蛋供應不足致價格上漲,衍生黑市炒作,始有必要開放短期專案進口,以填補供需缺口。

該報告援引世界衛生動物組織(WOAH)資料,可看出日本是全球禽流感疫情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去年至今年3月日本共計通報392件HPAI案例,撲殺1,754萬隻家禽。日本問題遠較臺灣更爲嚴重,若按照臺灣的邏輯,岸田政府理應干預市場,全力推動專案進口,並補助進口蛋。

■日本佛系做法 蛋價明顯回落

事實卻剛好相反,日本相信市場機制,政府不干預市場,僅暫停雞蛋出口,而以「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調節。政府介入最多的是,積極處理禽流感疫情,依照WOAH規範全面撲殺雞場雞隻,直接減少一成的蛋雞,徹底阻絕疫情蔓延。

惟佛系的做法,初期需付出相當的代價,日本雞蛋價格從去年起就一路狂飆,引用日本養雞協會網站的數據,以東京M型雞蛋價格爲例,令和4年(2022年)第一季每公斤不到200日圓,年底已達284日圓;今年蛋價持續走升,2月每公斤突破300日圓,到4月與5月創下350日圓天價。

然隨着雞蛋價格的大漲,其消費量也跟着下滑,令和3年(2021年)每戶每月人均消費量934公克,去年跌落至915公克,今年持續明顯降低,前七個月均未逾900公克,7月僅有813公克。依照供需法則,供給不變、需求降低,價格即會向下修正。日本蛋價自6月開始走跌,爲去年中以來首次下滑,8月已崩跌至282日圓,回到去年底水準。縱未達往年約200日圓的價位,仍可看出缺蛋問題已大幅緩解。

蛋價的上漲將刺激雞蛋產業提高生產的誘因,供給也會逐步提升,時間拉長供需可望恢復平衡。可惜今年起農林水產省都未公佈雞蛋生產量。不過,仍可從各都道府縣雛雞數量與飼料出貨量看出端倪,累計前七月雛雞數量爲去年量的102%;雛雞與成雞的飼料出貨量,也呈現穩步提升的狀態。

■臺灣積極干預 反傷害國產蛋產業

爲了增加雞蛋供給,日本也向各國進口雞蛋。今年前七月進口4,954公噸的帶殼蛋,較去年成長11倍,其中巴西最多3,878公噸;我國同期進口1.2萬公噸,也是較去年成長11倍,同樣是從巴西進口最大量,共4,800公噸。

日本人口1.25億人,是臺灣2,300萬人的5.4倍,我國雞蛋進口量卻是日本的2.4倍。主要原因就是政府態度的差異,日本雞蛋進口完全是民間自發性的行爲,政府並未提供任何補助,即使日本蛋價大漲,進口的巴西蛋價仍爲日本國產蛋的1.5倍,因此日本企業缺乏大量引進的誘因。

反觀,臺灣進口蛋則是由政府主導,並對進口蛋進行高額的補貼,最高補貼金額一顆蛋竟高達32元之譜。農業部不知市場需求,花費公帑也無感,短短五個月內瘋狂進口1.4億顆蛋,初期雖有效解決供給問題,並進一步壓低蛋價。但無形中重創國產雞蛋產業,進口過量致大量過期蛋淪爲堆肥,品質把關不嚴還引發食安危機。

■宣揚進口專案,掩飾失敗政策

臺日處理缺蛋作法迥然不同,觀諸兩國關注新聞,即可知悉天差地別結果。相對雞蛋爭議事件佔滿臺灣新聞版面;日本雞蛋負面新聞則幾已消失殆盡,8月起多屬雞蛋供應穩定,吉野家等連鎖店恢復供應的雙雞蛋『親子丼』料理新聞。唯一關注的負面新聞,系臺灣將銷燬逾5千萬顆進口蛋。

我國就連禽流感防疫都未根本解決,冬季極有可能再度大爆發,無怪乎即使專案進口百弊叢生,農業部仍堅持繼續專案進口,將短期專案變成常態化。歸根究柢,該部並非不知補貼外國蛋的專案進口政策會產生種種弊端,而是用來掩飾雞蛋政策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