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經濟表現亮麗 難掩社會貧窮

此外,隨着過去幾年高毛利率產業大幅投資,使得製造業附加價值率呈現急劇變化,從2015年的27.65%逐年上升至2020年的32.28%,創下歷年最高;其中,電子零組件附加價值率更上升至2020年45.98%。受到此一因素加持,加上幣值升值之下,2021年臺灣人均GDP將達到32,787美元,接近南韓的35,196美元,依據IMF最新預測,2025年臺灣人均GDP將增至42,802美元,可望超越南韓的42,719美元。

另一方面,國家發展委員會綜合股價、貨幣、出口、工業生產等9項總體指標編成景氣綜合判斷分數,以及對映燈號報告指出,受惠全球經濟復甦及國內疫情漸穩,加上外貿及內需表現皆佳,10月景氣亮出持續第九個月紅燈,是1984年景氣燈號更新以來最長的紅燈期間,反映年初以來,國內景氣呈現穩定擴張持續熱絡,研判至年底前續亮紅燈。

由於經濟表現亮麗,政府除了不斷利用公開場合指出,臺灣經濟「重返亞太小龍之首」之外,經常透過媒體大肆宣揚,面對全球經濟劇變重創各國出口貿易之下,已走出不再依賴單一市場的發展路線。不過,在亮麗數據的背後,卻讓我們擔憂,甚至可能衝擊經濟成長動能的是,臺灣社會正在陷入貧窮。這些或許我們從部分指標變化中可以發現其端倪,包括:

其一,貧富差距持續擴大。依據主計總處所公佈的國民所得資料顯示,若併入政府社福補助及賦稅措施進行調整,則2020年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平均108.0萬元、年增1.9%;不過,若按其高低分爲五組,2020年最高的20%家戶217.6萬元、年增1.8%,最低的20%家戶35.5萬元、年增1.4%,其差距倍數已擴大至6.13倍、年增0.03倍,不但持續三年上揚,創下近八年來最大,而且吉尼係數達到0.340、年增0.001,更是創下近九年來最高。

其二,所得分配正在惡化。不久之前,瑞士信貸集團在其《2021年全球財富報告》中指出,臺灣個人財富淨值達到100萬美元富豪佔比,從2015年的2.2%增加至2020年的3.1%,預測2025年將增加到5.2%,其增幅超越美國、日本、南韓等國家。

此一現象,其實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曾經利用2017年財稅資料統計發現,全臺家戶所得最富有的1%,佔整體所得的11.29%。尤其愈富有的家戶財富,其薪資所得佔比愈低,資本包括股利分配及土地增值收益佔比愈高;相對愈貧窮的家戶財富,其薪資所得佔比愈高,資本收益佔比愈低。

其三,房貸負債急劇增加。依據主計總處資料統計顯示,家庭部門負債從2003年6.3兆元上升至2019年16.9兆元,激增2.7倍,平均每戶家庭負債從90萬元倍增至192萬元,這些負債絕大多數來自房貸,而且隨着房價升高,家庭負債劇增。亦即十多年來,家庭部門負債增加幅度如此驚人,此對揹負房貸的中產家庭或望屋興嘆的青年族羣而言,其沉重與失落,痛苦與無奈,不容小覷。尤其近年房價飆揚,使得許多家庭房貸負債劇增,在無形中排擠民間消費,進而也波及了經濟成長。

雖我們慶幸已跨越了中等所得陷阱,但卻又無法忽略,面對近年以來全球經濟激烈競爭之下,加速產業結構調整,迫使廠商不斷創新經營模式,進而也衝擊了就業型態。在轉型過程中,隨着產業技術持續升級,許多勞工受到就業能耐不足限制,導致所得收入呈現停滯淪爲弱勢族羣,最後陷入貧窮困境。亦即我們在追求經濟亮麗數據的同時,再三忽略社會貧窮問題,不但將會重創社會凝聚,而且可能波及經濟成長。

在此同時,我們希望政府能夠重視社會貧窮問題所衍生的威脅,除了重啓租稅改革,緩和貧富差距持續惡化之外,如何透過政策工具,例如:致力傳統制造業轉型,加強推動服務業升級,尤其更加需要促進民間投資,進而創造較多高薪就業機會。畢竟,經濟成長是硬實力、民衆幸福是軟實力,此也是政府再度展現治理社會貧窮的關鍵時刻,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