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爲了誰?
日前去縣內最近滿火紅的龍潭湖風景區環湖走走,一路上看到很多抗議標語。
原來是爲了開發風景區,要將道路拓寬,方便一批批的遊覽車通行,這下子附近居民的房子就倒楣了,爲了道路擴寬,先來個拆屋,結果拓寬拆除的都是鄰近道路的房子,風景區都還沒開發,先把在地居民的房子給拆了!這樣「未蒙其利,反受其害」,到底是那門子建設?
縣內一家歷史悠久的署立醫院,據說當年的抗議搖滾歌手羅大佑跟着醫生爸爸曾經待在這家醫院,「童年」那首歌也是在這附近取景寫成的,現在也是爲了開發建路,原先醫院裡的老樹羣也要跟着倒地,因爲擋了開發、擋了新路,只好成爲「建設亡魂」。
觀光是爲了誰觀光?建設是爲了誰建設?把舊有的剷除,再蓋上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叫「建設?這樣「唯我獨尊、其他閃邊」的思維真的就能帶領檯灣變得更好,這是我相當懷疑的一點。
觀光最重要關注到的,應該是在地居民的意向,他們願不願意做這樣生活上的改變?因爲他們比較瞭解當地的生態人文,很多事情或許會看得比較深遠,而不是政府爲了某種施政的目的,強行將心有定見的既定政策頒佈實行,不願意尊重當地對於環境改變的建議看法,可是一種生態或環境的改變受到最大影響是當地的居民,爲什麼在改變的政策上沒有尊重當地居民的想法,這在這個所謂的「民主時代」,真的變成一個最大的諷刺!難道是因爲公權力的正當性嗎?
樹擋砍樹、屋擋拆屋,反正「建設怪手」到那裡,那裡就得「清空重建」,或是這臺「建設怪手」根本就是「資本主義大怪獸」的化身。
資本主義的邏輯很簡單,當土地被資本家掠奪或因爲建設而不能用時,所有資源的取得就會愈來愈倚賴資本家,因爲沒有土地可以耕種生產,要想獲得食衣住行各樣的資源,就得更多進入資本主義的金錢遊戲當中,人類原本依靠土地爲生,可是當土地被掠奪過去,最後被迫只能依靠資本主義的社會或經濟制度維生,貧富差距愈來愈大,富一代將資源轉移給富二代、甚至富三代,社會愈來愈不公平,這不正是現況嗎?
有遠見的政治家會清楚看到土地被資本家掠奪的禍害,讓人民透過土地的保護、利用或擁有,維持人民某一種自給自足,至少不過份依靠資本主義的生活,可是輪到沒有理想的政客當家作主時,輕易讓土地被資本家剝奪變成資本主義下的資源,而且變成資本家獨享,至於土地原有的生產利用價值就消失了,土地的真實價值被抹去了,變成建商拿來蓋房子、賺更多的錢,可是如果當有一天連錢也失去了效用了,特別是資本主義走到盡頭、或是遭遇天災人禍時,土地還能不能提供最原始生產所需?政府一直在幫資本家改變整個臺灣的地貌和生產結構,可是「建設」出來的東西真的比原有的更好?我還是打上一個大大的答號。
臺灣需要什麼樣的環境?是不是政府因爲錢多沒處花,搞一些建設表示有做事,然後可以對以後的政黨選舉有正面而且積極的影響,是不是這樣的原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們如果再任由這些資本家財團把土地掠奪過去,然後政府再放任不管的話,臺灣的未來會愈來愈不樂觀。
其實政府的施政關資本家財團什麼事?我怕的是,連政府也開始財團化,忘了自己身爲政府、被老百姓透過選票託負管理國家的初衷,變成爲財團服務、或是近朱者赤、乾脆變成財團,開始倒行逆施、胡搞瞎搞,這在臺語叫「乞丐趕廟公」,這個時候,老百姓就要自己站出來當家作主了!因爲民主政治已經因爲人謀不臧走到瓶頸了!
●作者新石,宜蘭,國小教師。簡介表示,這個世界應該更好,所以就把想像的世界透過文字寫出來,只要大家相信這個閒居偶得的一點小小觀念或想法有成真的可能,這個世界就會慢 慢改變,這就是他的初衷--分享自我、改變世界,至於自己只不過是一個人,一個充滿想像浪漫的讀書人,似乎是嬉笑怒罵,卻是虎嘯龍吟,如果以詩來言志就 是:「漫步田光一畝間、前塵往事在眼前、風流瀟灑不敢問、特立獨行一片天!」。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