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面對一場不能輸的戰役,大陸金融委如何給市場定調?(何處擊)

大陸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右二)主持國務院金融委員會會議,穩定市場政策現底。圖爲劉鶴在京檢查2022年春運工作。(新華社)

大陸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16日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資本市場問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金融委主任劉鶴主持會議。

本次會議提及地產調控、中概股上市、互聯網監管、資本市場建設、金融監管模式等相關內容,引發資本市場積極迴應,當日滬深股市、香港股市及在美中概股均大幅上漲。

會議的各項議題均直指近期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熱點,打消了市場擔憂的同時,也給未來的中國經濟發展和資本市場建設奠定了基調。看懂本次會議,也就看懂了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脈絡。

市場在擔心什麼?

本次會議召開之際,中國資本市場和在美上市中概股正在集體遭遇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最嚴重的股價下跌。

其中,在美中概股代表指數——納斯達克金龍指數3月11日下跌10.78%,3月14日下跌11.73%,創下2008年10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知名互聯網公司如京東,阿里,拼多多股價均大幅下挫。

有人戲稱:中概股集體「二折促銷」。話音未落,甚至部分中概股又快速下跌,直接較去年的高點「打一折」。

中概股大幅下跌也影響了內地及香港資本市場表現。

上證指數從月初最高3500.29點跌至最低3023.3點,3月以來最大跌幅達到18.92%。

恆生指數3月跌幅達到18.92%,一度跌破2萬點大關,創下2016年3月以來歷史新低。

以互聯網企業爲主的恆生科技指數下跌32.15%,相比2021年初下跌接近70%。

對於本次資本市場下跌,市場人士普遍認爲是經濟增長壓力、新冠疫情加劇、外部衝突等多重因素導致,但引發此輪非理性下跌的導火索則是中概股問題。

3月10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將5家中概股公司(百勝中國、百濟、再鼎、和黃、盛美半導體)被放入「臨時被識別名單」。

SEC認爲,這些公司發佈了未經美國公衆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審查的審計機構的財報,因此存在無法監管的問題,不符合在美上市規範。

此項制度源於2020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並獲總統簽署實施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要求中概股的審計機構要經PCAOB審查,且可接觸到上市公司的財務底稿。

2021年12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正式發佈《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披露和提交實施細則(最終暫行規則),同月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發布《外國公司問責方案》認定報告,認定60餘家在美註冊中國會計事務所「無法完成檢查或調查」,至此該法案正式進入執行階段。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開始依據《外國公司問責方案》監管中概股。

不過,美國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違反了中國監管部門的相關要求。

早在2009年,中國證監會、國家保密局和國家檔案局就聯合發佈《關於加強在境外發行證券與上市相關保密和檔案管理工作的規定》,明確提出審計底稿應當存放在境內,未經主管部門批准,不能以任何方式傳遞給境外機構或個人。

2019年12月新發布的《證券法》第177條明確規定「境外證券監督管理機構不得在境內直接進行調查取證等活動」。去年通過實施的《數據安全法》也對數據安全做了法律上的鑑定。

儘管中國證監會在第一時間進行了迴應,表示雙方正在積極溝通協調,依然無法打消投資者對於中美關係緊張背後的中美金融脫鉤的擔憂。

除了《外國公司問責法》引發美國是否不再歡迎中國企業上市的顧慮後,滴滴上市後引發的一系列事件也被市場人士懷疑中國是否存在政策轉向。

2021年6月底,滴滴低調赴美上市,隨後國家對其進行強力監管,滴滴旗下25款APP全面下架,至今未能恢復。

7月10日,網信辦發佈消息,《網絡安全審查辦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將向全社會徵求意見,其中提到掌握100萬用戶以上的運營者如需海外上市,將必須申報審查。

12月3日,滴滴宣佈退市,準備回港上市。

綜上,市場普遍認爲中國監管者對於中概股上市已經從支持態度轉向偏負面的態度,從而引發中美金融市場是否會出現脫鉤的質疑。

本次會議對這個問題提出了明確的答案:關於中概股,目前中美雙方監管機構保持了良好溝通,已取得積極進展,正在致力於形成具體合作方案。中國政府繼續支持各類企業到境外上市。

本次表態是滴滴事件後中國第一次明確表態支持中概股上市,也明確了中國對於中國企業藉助海外資本市場的態度沒有變化。

對於中美當前存在的實際問題,也在積極推動解決,也就是說只要企業符合條件,通過審查,海外上市的道路並沒有斷絕。

如果說海外資本市場中概股下跌是對中美脫鉤的悲觀態度,國內資本市場下跌則是對中國經濟發展信心不足的表現。

近期市場下跌是市場對於未來預期的悲觀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隨着Omicron疫情在中國出現傳播擴散跡象,引發對於抗疫動態清零和經濟發展如何平衡的擔憂。

其次是行業監管的問題,隨着互聯網巨頭監管,地產行業的持續調控,教培行業的雙減,均讓投資者對於中國企業的發展和政策的連續性出現了一定的顧慮。

第三則是對經濟增長的擔憂,在後新冠時代,隨着單項措施的邊際效用遞減,中國經濟如何實現5.5%目標。

金融委會議恰逢其時

但是理性分析,市場上述擔憂都過度聚焦於各類消極因素,選擇性忽視了積極因素。

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日前就指出,中國當前仍然擁有45%的高儲蓄率,而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負債只佔到GDP的60%,從全世界來看都是非常好的水平,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具有較大空間,產業升級和進口替代也仍有巨大潛力,這都是中國經濟的底氣所在。

林毅夫教授認爲,到2035年之前,中國經濟仍然具有每年8%的增長潛力。這並不意味着我們每一年的增長都要達到8%,但即使考慮到當前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5.5%也是一個合理的、實事求是的目標。

本次兩會及金融委會議恰逢其時,打消了市場的多個顧慮。

對於政策面的顧慮,本次金融委會議專門提到:「有關部門要切實承擔起自身職責,積極出臺對市場有利的政策,慎重出臺收縮性政策。對市場關注的熱點問題要及時迴應。凡是對資本市場產生重大影響的政策,應事先與金融管理部門協調,保持政策預期的穩定和一致性。國務院金融委將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加大協調和溝通力度,必要時進行問責。」

結合央行在1月18日的表態,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表示要抓緊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場曲線的前面,及時迴應市場的普遍關切。

央行和金融委連續表態及時迴應,代表着對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的呵護之情,在當下的環境中,任何的政策變化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不及時迴應社會關切,很容易引發謠言四起,導致蝴蝶效應。

而市場爲何會胡亂猜測政策,也是基於中國近年的政策存在一些不連續和不透明的情況。

最典型的如中國去年教培雙減一刀切政策,力度之大遠遠超出了此前市場的一致預期,打破了投資者的思維慣性。

在此,我們堅決擁護有關部門作出的「雙減」政策的大方向,但如果在政策出臺時,能更多考慮投資者的心態波動,採用金融委會議中提出的「與金融管理部門協調,保持政策預期的穩定和一致性」的方案,則無疑會取得更佳的效果。

對於地產和互聯網行業的監管也是加劇了市場的恐慌。隨着頭部互聯網企業紛紛遭遇強監管,地產行業出現大量違約事件,投資者擔心政策會持續加碼,信心嚴重不足。

這個信心不足的「雪球」越滾越大,到了3月13日晚間幾乎到達了頂峰,一則「阿里大幅裁員,騰訊可能遭遇強監管並也將大幅裁員」的消息驚爆了市場。作爲過去十年中國經濟成長的代表型頭部企業,它們的裁員發出的信號,無疑是對經濟活力的巨大殺傷。

16日會議的意義重大,其重點就是明確:慎出收縮性政策,並在最後措辭嚴厲的提出了「必要時進行問責」,給投資者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意義超出資本市場

如果將視角放到全球宏觀經濟視角,更可以看到本次金融委會議的重要意義。

隨着中國的逐步開放,中國的資本市場也好,中概股也好,均已經不再是單獨受中國經濟影響,而是諸多國際因素綜合的結果。

可以看到,隨着美聯儲在3月16日進行了四年來第一次加息,國際局勢出現了新的變化,美國亟需將超發的貨幣回收至美國,而這勢必將影響包括中國在內的資本市場,尤其是港股存在一定的外資拋售壓力。

而如今隨着中國防疫壓力加大,俄烏衝突引發全球動盪,目前就是一個狙擊中國的最好時機。

近期外媒密集披露各類信息,如中國即將拆分某互聯網巨頭,中國將對某企業進行罰款,刻意片面解讀共同富裕政策,意圖營造中國投資不安全的幻覺,打擊投資者投資中國的信心。

一套組合拳下來,中國企業,尤其是大量中國優質企業已經明顯出現了價值背離的情況。

以搜狐爲例,如今搜狐賬上現金數量是其市值的約兩倍,也就是說市價買下搜狐後立馬宣佈破產清算,都能有一倍的利潤,這顯然是不合理的估值水平,反映了投資者對於中國經濟的過度悲觀。

如果放任優質企業股價下跌,那麼中國不僅將喪失金融定價權,這些帶血的籌碼可能就被外資廉價收購,滿盤皆輸。

而且,資本市場的漲跌,絕不僅僅關乎市場參與者的盈虧,更關乎整個中國實體經濟的穩定。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向觀察者網指出,中國股市無論對穩投資,還是穩消費,都有重要意義。只有合理的估值才能幫助企業融資,進而促進企業不斷投資、擴建和收購產能,而股市非理性下跌所帶來的負財富效應,也會打擊消費,對當前穩增長是十分不利的。

面對這樣一場不能輸的戰役,金融委及時出擊,對於資本市場的非理性因素進行了釐清。

這個會議的重要意義,甚至可能會影響到未來數年的中國金融格局,是一個綜合性藍圖的描繪。

中國在走向世界最大經濟體的道路中,有兩個被「卡脖子」的難題必須被解決。一是以「晶片製造」爲代表的硬科技短板,二是以「資本市場」爲代表的金融全球化建設。這次會議是一個開始,股市暫時的漲跌不是它的目的,對資本和平臺既合理有度地控制,又發揮其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意義,是中國道路的又一塊里程碑。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