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俄軍兵臨基輔,世界再一次站在十字路口(晨楓)

抵達匈牙利境內火車站的烏克蘭難民。(路透社)

不管在什麼時候,俄羅斯從來都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

「八一九事件」後,葉爾辛對著白宮的一炮把世界打入了後冷戰時代,世界因此急轉彎。差不多30年後的今天,普丁對着烏克蘭的一炮把世界打入了新冷戰時代,世界再次急轉彎。

俄軍在烏克蘭的進展和意向是所有人都在猜測的問題。現在看來,最可能的情況還是:

俄軍意圖進佔第聶伯河沿線,包圍和殲滅東岸烏軍,製造事實上的烏克蘭非軍事化。任務完成後,可能像中越自衛反擊戰一樣,迅速撤軍,爛攤子留給烏克蘭。烏克蘭再次向北約靠攏的時候,就像以色列對待加沙和南黎巴嫩一樣,再次清剿實際上解除武裝的烏克蘭。

這肯定不是理想狀態,但除了坐視烏克蘭加入北約,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美國要切香腸,俄羅斯直接把竈臺砸了。

意圖是一個問題,現狀是另一個問題。

俄軍進展和烏軍狀態是個謎。消息很多,準信很少。在西方媒體上,這似乎是烏克蘭平民與看不見的俄軍之間的戰爭,唯獨烏軍不見了。俄烏兩軍的戰報都不可不信、不可全信,戰地視頻大多來自俄方,較少來自烏方。西方媒體倒是公佈了當前俄軍位置的態勢圖,但很少有烏軍與俄軍在野外激戰的消息,誰也說不上來俄軍是突破烏軍層層阻截後到達現位置的,還是在空隙中穿插過來的,還是烏軍根本沒有組織起像樣的防禦。

俄軍依然沒有打進基輔,這可能是計劃中的,而不是烏軍阻擊的結果。除了郊外安東諾夫機場,基輔周邊並沒有爆發激戰。基輔是個300萬人的大城市,到處是高大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強攻必然造成巨大的軍人和平民傷亡,政治代價更是不可承受之重。

基輔也跨坐在第聶伯河上,如果只控制河東,河西得到支援,必然成爲烏軍和北約的反攻基地,打成像二戰中列寧格勒那樣的拉鋸戰。在河西外圍圍而不打,一方面隔絕與烏克蘭西部和北約的聯繫,另一方面調動烏軍北線集團回援基輔,在運動中殲敵,或許對烏克蘭的非軍事化更有用。

反過來,攻下基輔,活捉澤連斯基,或許有其政治意義。但真要除掉澤連斯基,導彈襲擊更加直接利索。事實上,俄軍或許從來就沒有「活捉澤連斯基」這樣的劇本。2月份,政府大樓、水電通信、交通設施都沒有受到攻擊。不打算接管烏克蘭的話,抓住或者打死澤連斯基沒用,讓他收拾戰後殘局反而更有利。

曾經有消息說,俄軍在基輔西側已經完成一半包圍,但最新態勢上看並沒有,可能是在有意放走儘可能多的平民,減少萬一需要攻城的困難。一旦西部的增援向基輔匯合,俄軍肯定要前出隔離。俄軍也在基輔東側開始前出,可能是要隔離烏軍北線集團與基輔之間的聯繫,將北線集團殲滅在野戰中。

在俄軍悄悄合圍第聶伯河的時候,烏軍北線集團和東線集團很少動作。難說是怕在運動中動搖戰線、兵敗如山倒,還是在靜坐待援。烏軍北線和東線集團集中了烏軍主力,烏軍自己是沒有增援力量了。北約還在堅持絕不介入,但誰知道呢?德國還堅持過「永不向衝突地區提供武器」呢。

俄軍空中力量較少動用,也有可能是留作預備隊,應付北約軍事介入的情況。北約要軍事介入,必然空中先行。俄軍空中拳頭早早都伸出去了,或許會被動。

但第聶伯河東岸烏軍再不行動,就可能成爲十月戰爭中被渡河以軍包抄後路的埃軍第三軍團,只有坐以待斃了。除非這正是烏軍計劃:結硬寨、打呆仗,縮成一團刺蝟,讓俄軍不好下手。只是這刺蝟的消耗挺大,沒有後援的話,要不了多久,就成乾屍了。

俄軍在戰術上和指揮上發揮出了高水平,但與2022年軍事強國的「應有水平」相比,還是有差距: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較少,空中力量發揮較少,電磁和網信作戰發揮較少。可說是達到了蘇軍時代的高水平,但不是2022年的高水平。不過戰爭不是比寶,關鍵在於是否達到作戰目標。

一般認爲,俄軍的主要目標是速戰速決,這也是俄軍行動在坊間最受詬病的一點。俄軍的目的是對東線和北線烏軍形成合圍,只要這個目的達到,到底是幾天後才達到的並不重要。迄今並無跡像有烏軍向西跳出包圍圈。

很多人拿海灣戰爭中美軍100小時搞定薩達姆•海珊做對比。這實際上是對比錯了。美軍發動地面攻勢前,已經轟炸了一個多月了,地面攻勢只是對燒焦將傾的茅棚踹上一腳。按照這個時間表對照,俄軍當前進展反而是神速了。烏克蘭戰場比科威特-伊拉克南部大得多,俄軍出動兵力也遠遠低於「沙漠風暴」,斯瓦茨科夫手下光美軍就有70萬(包括空海軍、陸戰隊和支援部隊)。

俄軍是否達成作戰目標也取決於烏軍的行動。迄今並無跡象顯示出烏軍主動積極迎戰,用高超的軍事藝術挫敗俄軍的行動。

軍事是政治的延伸,烏克蘭的戰爭不僅牽涉到俄羅斯的政治轉向,還牽涉到後冷戰政治格局的本質轉向。

俄羅斯肯定知道將面臨空前的西方壓力。俄軍在烏克蘭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失敗的代價不僅是普丁的個人政治生命,也是俄羅斯的政治生命。不管西方對俄羅斯反對派如何讚許,一個重新崛起的俄羅斯註定得不到西方的支持。葉爾辛和普丁早期認真擁抱過西方,換來的是鄙視和羞辱。現在的俄羅斯反對派也一樣,其政治生命到推翻普丁爲止。

烏克蘭戰爭之後,俄羅斯的向東轉就沒有回頭路。不管是權宜之計,還是長遠之計,俄羅斯只有向東看了。

冷戰時代的主題是美蘇對峙,後冷戰的主題是一強獨大,這一強當然是美國。過去幾年裡,世界越來越意識到:一強不強了。崛起的中國無意與美國對峙,但美國不僅堅持對抗,全面無底線衝撞中國,還拉起Quad(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壓東盟站隊,併力圖把歐洲綁上美國的反華戰車。俄羅斯也在後冷戰時期裡逐漸「變味」。

剛進入後冷戰時,美國興沖沖地宣佈「歷史的終結」,俄羅斯也在認真擁抱美國領導的世界秩序,甚至認真提出加入北約,但被冷淡地打入另冊。最使得俄羅斯寒心的還是北約不顧承諾,一味東擴,危害俄羅斯的根本安全利益。在《威尼斯商人》裡,夏洛克一味死摳契約權力,最後被抓住空子,反擺了一道。在現實裡,俄羅斯更加簡單粗暴,直接用坦克大炮否定了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權力。

美國和歐洲的反應既強烈,又虛弱。貌似大殺器的禁用SWIFT實際上留了大口子:從事主要油氣交易的幾個俄羅斯銀行「恰好」屬於例外,而俄羅斯最重要的外貿正是油氣。

俄羅斯的油氣外貿可能都受不了多少打擊,正好加速轉向出口中國。在2019年,俄羅斯對中國的出口約581億美元,佔出口的14.3%;進口約471億美元,佔進口的19.8%,俄羅斯順差。與歐美翻臉後,俄羅斯對中國的進出口都將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從中國的進口可能大幅度取代從德國(佔12.6%)的進口,以避開禁運和金融壁壘。

這對人民幣國際化和CIPS(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是很大的促進,俄羅斯對越南、中亞甚至印度的貿易結算都可能部分轉用人民幣結算,反正這些國家與中國也有緊密的貿易聯繫,握持大量人民幣根本不是問題。甚至可能有歐美公司也用人民幣結算,避開金融制裁。

北約東歐成員的反應更加實質性,波蘭、立陶宛叫嚷要派志願軍進入烏克蘭。零星的志願人員進入烏克蘭是無法阻止的。烏克蘭與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的漫長邊界既是難民涌入歐洲的「康莊坦途」,也是反俄志願人員滲入烏克蘭的陽關大道。

不過,志願軍要成建制、帶裝備才能成事,否則也只是烏合之衆,哪怕是具有軍事素質的零星人員。戰爭是有組織的軍事集團之間的對抗,不是散兵遊勇之間的互毆。據說俄羅斯已經下令,戰略轟炸機將炸燬運進烏克蘭的西方軍火,轟炸志願軍人員就不遠了。

如果成建制的波蘭(或者立陶宛及其他什麼國家)「志願軍旅」進入烏克蘭西部,戰術核武器伺候並非不可能。可能這纔是迫使普丁動用核威脅大殺器的原因。這是終極威懾,也具有現實的戰術意義。

白俄羅斯本身與波蘭接壤,俄軍從白俄羅斯出動打擊波蘭志願軍的政治約束可能較大。俄軍在第聶伯河以東戰場已經佔用了大量機動兵力,再要開闢西部戰場,機動兵力並不充裕。波蘭是北約成員國,但在烏克蘭的波蘭志願軍不受北約保護。當然,任何核武器的使用都需要考慮升級的可能,所以俄羅斯必須進入核戒備的最高等級。

老歐洲馬上看懂了,英國外相特拉斯立刻從「支持志願者到烏克蘭作戰」改爲「不反對志願者到烏克蘭作戰」。

實際上,波蘭等東歐國家對烏克蘭並無好感,烏克蘭人在歐美更是粗俗、苦力的印象。筆者曾在布達佩斯到布拉格的大巴上,親眼看到突擊檢查的捷克警察把前排的兩個烏克蘭女孩粗暴地拉下車。鄰座的人說,她倆只是想到德國去打工。

俄羅斯的人均GDP低於中國,2020年爲10126美元。但烏克蘭的人均GDP只有3727美元,只有俄羅斯的一半不到,實際上更接近1/3。甩揹包袱本來就是俄羅斯民衆熱衷於蘇聯解體的主要動機,也是頓巴斯民衆在橙色革命中不肯與俄羅斯脫鉤的主要動機。現在戰禍降臨,烏克蘭難民蜂擁逃亡波蘭,但很少逃到實際上距離更近的羅馬尼亞。波蘭人均GDP比俄羅斯高50%,比烏克蘭就高太多了。更重要的是,波蘭到德國更近。

歐盟和聯合國已經在出臺各種烏克蘭難民的估計數量,從700萬到1800萬不等。歐盟和聯合國都希望難民主要留在烏克蘭國內,但很難想像大量烏克蘭人不會以人道理由跨過邊境、涌入歐洲。敘利亞人口只有1750萬,難民潮已經使得歐洲一籌莫展。烏克蘭人口達到4100萬人(未計入頓巴斯和克里米亞人口),難民潮一旦興起,人數多,距離近,與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的邊境長將近2000公里,不需要橫穿土耳其,不需要過海,是比敘利亞大得多的問題。

就像敘利亞難民潮一樣,烏克蘭難民潮可能很快使得東歐國家對烏克蘭的態度急轉彎。德國、英國、法國等不可能接受幾百萬烏克蘭難民,大量烏克蘭難民積壓在東歐國家,必然造成一系列問題。這些是戰爭難民,但也是經濟難民。他們本來就不乏離開烏克蘭到歐洲討生活的想法,好不容易合情合法地進入了,要請回可就難了。

在西方媒體的報導裡,不少受到採訪的烏克蘭難民來自西部。俄軍還沒有全面進抵第聶伯河沿線,除了基輔郊區,西部無戰事,但人們已經開始逃難了。未雨綢繆當然是重要的,但至少在西方媒體上,真正來自頓巴斯、哈爾科夫、黑海沿岸等戰火已經燃起地區的烏克蘭難民反而很少見。

西歐也會急轉彎的。羅馬尼亞「農民工」是在歐盟框架下合法到西歐找工作的,還是帶來太大的就業衝擊,成爲英國脫歐的主要原因之一。再加上烏克蘭「農民工」,老歐洲怎麼辦?羅馬尼亞的人均GDP比烏克蘭高至少兩倍,人口只有烏克蘭的一半不到。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烏克蘭是我們的一員,我們希望烏克蘭加入歐盟,」但她對澤連斯基要求「快速入盟」的呼籲未置可否。俄軍都打進烏克蘭了,歐盟還在磨嘰。

2014年橙色革命就是因爲烏克蘭成爲歐盟準成員的事,8年後依然未能加盟,難怪澤連斯基在慕尼黑悲憤地質問:「到底能不能加入?給個準信!」這不僅是對北約,也是對歐盟。現在歐盟想到歡迎烏克蘭了,真有用嗎?

俄軍很可能在殲滅烏軍主力、完成事實上的非軍事化後撤出,把爛攤子留給烏克蘭和歐盟。那時歐盟真是有道義責任幫助烏克蘭恢復經濟了,但到底有多給力,只有時間才能證明。

烏克蘭最大的出口對象是俄羅斯,主要是鋼錠、氧化鋁等粗金屬;第二大出口對象是中國,主要是鐵礦砂、玉米;出口到波蘭、義大利等也以粗鋼製品爲主。問題是粗鋼來自頓巴斯。要是頓巴斯脫離烏克蘭,只靠玉米、油菜、大豆、小麥,烏克蘭是很難擺脫人均GDP不到俄羅斯一半的處境的。

在加入歐盟後,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斯洛伐克事實上去工業化了,經互會時代的工業基礎大多荒廢了。筆者在途經已經荒廢的羅曼卡車廠的時候驚呼,同車的羅馬尼亞人大吃一驚,竟然還有個中國人知道羅馬尼亞還曾經有過這個卡車牌子。在上世紀70-80年代,「布切奇」和「羅曼」卡車曾經在中國是比「解放」更加「高檔」的卡車。烏克蘭的未來果真會更好?

但經濟上孱弱的烏克蘭在軍事上也必然孱弱。波蘭是北約東歐成員中軍事力量最強大的,波蘭也恰好是這些國家裡經濟最發達的。相比之下,羅馬尼亞同樣是「前線國家」,軍事力量弱小得多。在波蘭大手筆購買F-35和M1A2的時候,羅馬尼亞只有來自葡萄牙的二手F-16A/B和齊奧塞斯庫時代從T-55用德國發動機升級的TR-85(還保留着古董級的100毫米線膛炮)。

歐盟或者北約要重新武裝烏克蘭,負擔將大得多,緊迫得多。

烏克蘭戰爭也對世界能源格局造成巨大的影響。短期的能源價格暴漲會過去,歐洲能源「去俄羅斯化」會加速,但這是雙刃劍。

美國一直在壓歐洲能源去俄羅斯化,歐洲一直哼哼哈哈。一方面俄羅斯能源距離近、產量大、供應穩定,另一方面歐洲並不想過度倚賴美國,更何況飄洋過海運過來的油氣價格更高。還記得「歐洲戰略自主」嗎?

但能源去碳化在短期內不可能完成,能源去俄羅斯化倒是緊迫起來,很可能對世界油氣投資是新的促動,至少美國頁岩油氣、加拿大油砂油可能會迎來「第二春」,核能可能也會重新得到重視。作爲歐洲的經濟發動機,德國電力去核化給自己帶來的被動是當前歐洲能源困境的重要原因,但重回碳氫能源投資是對歐洲綠色能源構想的衝擊,帶來綠色政治和現實經濟之間的衝突。

對於歐洲來說,更大的逆轉在於再軍事化。冷戰結束後,老歐洲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世界上和平紅利最顯著的地方就是老歐洲。北約東擴是新歐洲自帶乾糧的,不斷升級的俄羅斯威脅由美國頂着,這也是美國對老歐洲「不肯承擔應有負擔」的不滿來由。

但俄羅斯發飆使得老歐洲重新認識歐洲安全態勢,北約東擴原來不是免費的醫療保險。現在突然發現歐洲得重病了,只有大家一起漲保費了。

老歐洲屬於發達地區,但家大業大開銷大,社會福利開支尤其沉重。現在勞動生產率低迷,通貨膨脹壓力巨大,能源價格上漲更是雪上加霜,增加軍事開支實在是不可承受之重。

實際上,刀槍入庫、馬放南山30年後,歐洲的軍事工業也嚴重萎縮了。英國已經失去坦克製造能力,法國的突擊步槍需要從德國購買,德國喪失了獨立的直升機工業,意大利的戰術飛機研發和製造也只有跟着打醬油了。

如果歐洲真的重整軍備,一方面呼應了美國要求歐洲承擔更多責任的呼聲,另一方面對美國也是壓力。

在理想情況下,歐洲沒有真正的安全威脅,但「自願」加強軍備,爲美國減負,美國只需要擔負「領導責任」就行了。爲此,美國一直炒作「俄羅斯威脅」。但俄羅斯真的發飆了,歐洲真的需要美國領導和勇挑重擔了,美國也無法從歐洲脫身了。美軍必須重回歐洲,而不是現在這樣,常駐的只有在德國的第二裝甲騎兵團(「斯崔克」)和第173空降兵旅兩支輕型部隊,否則美國領導權就一風吹了。

美國的亞太戰略是正視美國國力支持不了同時對抗中國和俄羅斯的現實的結果:棄歐入亞,全力對付中國。但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果斷行動凸顯了亞太戰略的盲點:俄羅斯在歐洲只是虛張聲勢,不會有實質性大動作。或許也可以說:普丁看到了亞太戰略的盲點,纔敢於賭上國運撿漏。

亞太以海空戰爲主,美國海軍對烏克蘭甚至中歐戰場的作用不大,但要對戰爭擴大、北大西洋海路受到威脅的傳統想定做準備。俄羅斯潛艇的威脅比中國還大,北大西洋海運被切斷是萬萬不能的,要反制則會大量牽制美國潛艇、航母和兩攻(用於遠洋反潛)力量。

美國陸軍的重點可能回到歐洲,這倒是解套了。近十多年來,美國陸軍一直在糾結如何在海空爲主的亞太戰場上發揮作用,重建中程導彈和戰役打擊力量都不一定找得到基地,沒有多少東道國願意吸引中國的火力。但歐洲戰場「簡單」得多,現有力量的構成和裝備都適用,中程導彈和戰役打擊力量的部署和使用也簡單得多,冷戰末期的方案是現成的。

最吃重的是美國空軍。不管在哪裡,美軍作戰都是空中先行。在冷戰時代,歐洲是美國空軍的當然重點,F-15首先部署的就是在德國的比特堡基地。如果美國陸軍重回歐洲,空軍不僅要跟上,還要先行。好處是,F-22、F-35的航程不足不成問題了,F-15、F-16都還可以頂一陣子用,A-10都有用武之地了。壞處是:亞太這裡的漏洞更大了。

說起來,歐洲的美國陸軍和亞太的美國海軍都需要美國空軍的支援,但陸軍要守土,機動性有限,更需要空軍。事實上,離開空中優勢,美國陸軍寸步難行,反恐的困境正是因爲空中優勢發揮不出來。海軍則不同,海軍本身就是機動的,航母更是自帶空中掩護。只要放下守島的包袱,美國海軍在亞太並不被動。問題是,其他島還好說,臺灣島要是失守了,美國的亞太戰略就崩盤了,這是對美國二戰後亞太乃至世界戰略態勢的根本性逆轉。

在二戰中,羅斯福的戰略決策是「先歐後亞」,在亞太方向壓住日軍攻勢,首先解決歐洲戰場,然後把力量轉向亞太戰場。今天就難說了。從對美國霸權的顛覆性影響來說,美國需要「先亞後歐」;但從維護美國基本盤和「先易後難」來說,需要「先歐後亞」。

對美國更糟心的是,「先亞後歐」還是「先歐後亞」還可能涉及美國國內黨爭。俄軍進攻烏克蘭後,「共和黨親俄」已經成爲並不罕見的指控,凸顯民主黨反俄的堅定。這對共和黨的政治信用是極大的損害。共和黨必然要推出「民主黨親中」作爲反制,指控民主黨用反俄爲藉口,掩蓋反中不力的事實。兩黨惡鬥可能使得美國國家戰略舉棋不定,美國民心也被攪得一團糟。

在二戰時代,美國不存在這樣黨爭影響國家安全決策的問題。直到珍珠港,日本從來都輪不上對美國安全的直接威脅。「先歐後亞」得到朝野的明確、一致的支持。今天反華成爲美國朝野的政治時尚,反俄依然是傳統的政治正確,但誰都知道美國一挑二挑不動,把中俄壓縮到背靠背,世界工廠和世界寶藏合體,麥金利最擔心的控制世界島的「強權」就形成了,怎麼辦?

冷戰後,美國衝昏了頭腦,以爲真可以橫着走了。但新的地緣政治現實必將迫使美國重新評估全球戰略,同時與中俄爲敵是不可承受之重。在冷戰時代,蘇聯GDP在巔峰時也不超過美國的40%,更是隻有歐美之和的不到1/4。現在,中國GDP已經超過美國的70%,Quad綁在一起也只勉強超過中國一倍,作爲世界工廠,中國GDP的含金量更高。俄羅斯的GDP大約爲中國的1/10,但俄羅斯的幅員和資源是無可置疑的,潛力也因此而巨大。

英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遇到同樣的難題,在與德國展開海軍競賽時,只有收縮戰線,集中精力,英國在全球的利益交由盟國「代管」。比如說,美洲利益交給美國,遠東利益交給日本,地中海利益交給法國。英國海軍則專注於在北海上與德國海軍對抗。

在一戰中,英國慘勝,海上優勢確保英國來自殖民地的輸血得以繼續。但英國也發現,Pax Britannica一去不返。美國成長爲新巨人,而日本在擊敗沙俄後,已經稱霸遠東。失去對海外殖民地的控制是大英帝國衰落的開始。二戰是一戰的繼續,二戰後,英國徹底淪爲二流國家了。

時間快進到21世紀,歷史並不簡單重演。美國還是堅信能在與中國的對抗中獲勝,但越來越像只可能慘勝。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世界上從來不缺黃雀,這是美國極端不願意看到的。美國不願意面對的更大問題是,誰纔是螳螂,誰纔是蟬?這纔是真正的問題。

中國的軍事現代化是建立在堅實的經濟發展基礎上的,中國也不稱霸,專心自己的國家安全。美國的未來在於重建經濟發展基礎,但「重建更好」計劃不僅一步三回頭,還面臨天大的通脹壓力,再要大幅度擴張軍備,力不從心了。

俄羅斯的發飆可能迫使美國頭腦清醒下來:一強獨大的時代真的過去了,該想想接下去怎麼過日子了。(作者爲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