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綠黨團「自主」 恐是未來新常態

過去八年,民進黨立委早成爲執政黨橡皮圖章;但昨天大法官人事案投票,黨團一致否決劉靜怡(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綠營間流傳一則故事由來已久,大意是在說笑話比賽中,輪到一位民進黨立委,他只說了一句「民意最大,黨團自主」,語畢全場鬨堂大笑。這是過去八年縮影,民進黨立委早成爲執政黨橡皮圖章;但昨天大法官人事案投票,黨團一致否決劉靜怡,已打破了此默契,也預告未來府、院、黨團三角互動,將進入新階段。

民進黨團過去八年標榜「使命必達」,從一例一休、軍公教年改、同婚到開放萊豬進口,無論對第一線民代壓力多麼大的法案,只要高層一聲令下,綠營立委們總會戴着鋼盔往前衝,未曾聽聞以「黨團自主」爲由,做出和執政團隊不同調決議。

蔡政府執政時期,執政團隊內「金三角」權力結構穩固有兩大主因,其一、民進黨在立院居多數,能取得議事主導權;其二、立院端的立委異議,傳得進府院高層耳裡,這當中「英系」立委扮演重要角色,縱使政策大方向仍要推動,但往往會體諒第一線立委辛勞,也會盡可能提供必要協助。

賴政府就任後,首先是民進黨在國會過半的優勢已不復見,甚至在野聯手過半,民進黨的立院戰線已陷於被動接招劣勢;再加上賴清德總統強勢作風,既缺乏溝通、又要黨內照單全收。兩者加成交互作用下,終於把民進黨團逼上真正落實「黨團自主」的道路。

大法官人事同意權此例一開,不會只是個案,恐會是未來新常態。在政治層面造成的影響會是,民進黨立院黨團在執政團隊中地位,將從過去「什麼都吞」的角色,提升轉變爲納入決策圈一環;換言之,賴總統的權力可預期將被稀釋。

政治講究實力,這回民進黨立院黨團「用拳頭說話」,標誌着黨團不再是執政團隊中「最軟的一塊」;賴清德總統在自己人手上栽跟頭,該如何調整執政黨內權力結構,考驗其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