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海藻當年捨不得吃哈根達斯,好戳心好寫實

《蝸居》裡的出租屋看着好寫實,如今依然有這種質樸無華的出租屋。

外面風大雨大,回到出租屋,也是自己的避風港。

海藻和小貝的窮遊式逛街,只看不買,也是很多人的逛街日常。

尤其這段哈根達斯門口的徘徊,10多年前的哈根達斯確實有種小奢華的感覺,那會兒新出來的DQ感覺更有親和力,對於剛入職場的我們來說,那個年代吃DQ更有底氣。

只是如今哈根達斯好像沒有那種高貴光環了,如今大家都主打健康無糖,冰激凌這種吧,錦上添花,不是消費剛需,加上現在這個賽道很卷,有很多選擇。

海藻的省錢方式,估計和海萍是一脈相承的。

《蝸居》熱播的時候,Esprit還是當紅品牌,海藻屬於新款上市的時候先過個癮,櫃檯多試,時不時去看有沒有打折,等到打五折的時候立馬拿下。

如今都是網購時代了,基本上沒有人逛服裝實體店了,但十多年前,逛實體店就是這點鬥智鬥勇的樂趣。

更何況,海藻買一件衣服,是姐妹兩輪着穿,這麼看真的很省錢。

每週末,海藻跑去姐姐家打牙祭,順便把衣服都帶過來,兩個人輪着換,確實物美價廉,衣服嘛,穿幾年都要淘汰的。細水長流過日子嘛,這種服裝共享很好,十多年後,還有服裝租賃服務呢。

小貝那會兒也很會省錢,他目標明確,就是要攢錢買房,那時候房價還在萌芽的初始階段。

沒錢的時候,手拉手逛街,吐槽各種花裡胡哨的名字,打嘴仗是過癮的,是一種情緒發泄,發泄完,估計也能與購買慾有個對等的持平。

現在小年輕的省錢式逛街,估計也是如此,現在馬路上有趣的小店更多了,很多都可以只看不買,主打一個手機拍照合影,就相當於買過了,你看那天花亂墜的盲盒店,好傢伙,東西這麼多,而且盲盒真的是價格刺客,並不妨礙盲盒生意巨好。

會過日子的小年輕一直都在,前仆後繼,一代接一代,有一種傳幫帶的儀式感。

海萍家也一直很會省錢,首先她頭腦清晰,把過日子的勁頭鑽研到極致,把自己名牌大學的技術含量繼續發光發熱。

比如乘車路線,那個年代還沒有手機地圖,全靠提前在電腦上搜好路線。海萍估計是自學成才,各種路線都刻在腦子裡,隨時能幾點連線。

我記得那個年代還有人工客服,是專門負責幫你查路線的,還要付費。

那個年代手機都是雙向收費,座機打長途也貴,海萍在家打電話給老家,聽聽女兒聲音,被老公嚴格掐時間算秒數,3分鐘以內最好,不然每天3分鐘,長途電話費也是白花花銀子。

有時候呢,海萍也會速戰速決用公司電話,打個私人電話,眼觀六路,然後幾秒鐘把重點傳遞清楚,秒掛,反正和海藻打電話,這種高效對話模式,心照不宣。

《蝸居》有太多精打細算的場景的,如今國產劇是看不到了。

樓下鄰居偷用自家色拉油,海萍是記在小本本里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你要是主動挑戰了嘛,我是要翻你黑歷史的。

隔壁徐阿姨嘛,小便宜佔了,還要道德綁架,小市民氣質呢,都是真實的人性。

這部劇的羣像特別飽滿,包括徐阿姨,還有這位老太太,都搭配了寫實的故事線。

萬家燈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掙扎、缺陷以及真實。

神劇嘛,任何時候看都不過時。咱們下次再繼續解讀這部《蝸居》,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