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債雙殺!又要考驗信仰?

嶺南股份的風險提示公告,再次引發投資者對嶺南轉債違約的擔憂。

8月7日,嶺南股份開盤後,直接10%跌停;嶺南轉債開盤跌12.84%,隨後持續下跌,並封20%跌停。

嶺南轉債將於8月14日到期,距離到期兌付只剩下最後一週時間。市場分析人士指出,當前轉債迴歸債券邏輯,公司的償債能力越來越受重視。此時,投資者需要重點關注監管函、問詢函或信用評級調整等公告,深入跟蹤公司經營健康狀態。

嶺南股份股遭遇“股債雙殺”

8月7日,嶺南股份發佈嶺南轉債可能存在不能按期足額兌付本息的重大風險提示公告,截至2024年7月31日,嶺南轉債剩餘金額爲6.45億元,公司現有貨幣資金無法覆蓋嶺南轉債本息,嶺南轉債存在重大兌付風險。

嶺南股份的一紙公告,讓公司股價開盤後直接一字板跌停,嶺南轉債大幅低開,隨後封20%跌停。

嶺南股份表示,公司已通過增加資產爲嶺南轉債提供擔保,但增信資產變現具有重大不確定性。目前公司正在全力籌措償債資金,如公司無法妥善解決,公司會因逾期債務面臨進一步的訴訟、仲裁、銀行賬戶被凍結、資產被凍結等事項,也可能需支付相關違約金、滯納金和罰息,將會影響公司的生產經營和業務開展,增加公司的財務費用,同時進一步加大公司資金壓力,並對公司2024年度業績產生影響。

嶺南轉債是嶺南股份發行的可轉債,當時的發行量爲6.60億元,期限爲6年,票面利率1.8%,起息日期爲2018年8月14日,到期日期爲2024年8月14日。

嶺南股份擁有生態環境建設、水務水環境治理、文化旅遊三大核心業務,但受疫情影響加之園林企業PPP模式的墊資、回收週期長等特點,園林企業普遍陷入危機。2022年9月,嶺南股份公告稱,擬通過股權轉讓、表決權委託的方式,變更實控人爲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公司接連提示風險後,聯合資信火速下調了公司主體及債項評級。8月2日,聯合資信決定將嶺南股份主體長期信用等級由B-下調至CC,嶺南轉債信用等級由B-下調至CC,評級展望爲負面。

聯合資信認爲,公司債務逾期、累計訴訟持續未能得到妥善解決,公司融資環境不斷惡化,整體流動性壓力驟增。同時,嶺南轉債未轉股比例很高,且當前股價大幅低於轉股價格,公司股票已觸發因股價低於面值被終止上市的情形,可能面臨被終止上市的風險,且嶺南轉債增信資產變現具有不確定性。截至目前,聯合資信未能獲取公司最新償債資金到位情況及嶺南轉債明確的償債安排,嶺南轉債到期兌付存在極大不確定性。

轉債“信仰”再受考驗

除了嶺南轉債外,已經退市的藍盾退債也即將到期,但能否到期兌付仍存在不確定性。

藍盾退債近日公告稱,公司目前可用貨幣資金餘額無法覆蓋藍盾退債剩餘票面總金額,存在無法進行兌付本息進而引起債務違約的風險。如後續藍盾退債臨近本息兌付日,公司存在因流動資金不足無法進行兌付本息進而引起債務違約的風險。

今年5月,搜於特公告由於流動性不足無法兌付回售本息,搜特退債成爲首隻實質性違約的可轉債,打破轉債市場此前三十餘年的“零違約”神話。

嶺南轉債、藍盾退債公告存在違約風險,將可能步入搜特退債的後塵。華安證券認爲,隨着新“國九條”及股票上市規則的修訂,股票市場退市規則愈發趨緊,現存轉債發行企業將面臨更大的退市壓力,正股退市風險將會成爲更加常見的情形。

在此背景下,投資者需要切實瞭解公司經營狀態,儘早規避公司退市風險。退市企業通常同時存在繼續經營重大不確定性,償債能力堪憂。一旦信用違約實質發生,具體清償方案各家公司之間差別較大,投資者利益將很難得到保證。

轉債信用風險評估一般可以從盈利能力和現金獲取能力、公司資質以及償債能力等指標入手。華安證券認爲,盈利能力和現金獲取能力是評估企業財務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前者通過主營業務收入和各類利潤率衡量,後者通過經營、投資和籌資活動的現金流量反映。公司資質包括問詢函、信用評級及股權質押率等,反映企業的經營實力和穩定性。償債能力則通過流動性資產、資產負債率及現金流淨額等指標評估企業按時償還債務的能力。

“搜特轉債在今年5月確實打破了轉債市場30年來零違約的紀錄,這對於投資者起到了重要的警示作用。”優美利投資總經理賀金龍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不過,轉股依舊是轉債退出市場的主流方式,並且上市公司對於轉股這種強贖退市方式依舊有較強意願,加之其有條款邏輯的加持,發行人有較大動力去促成轉股,從而避免償債壓力。

過去許多轉債最終都可以通過轉股退出市場,極少發生轉債退市的情況,因此未有轉債違約現象發生,這就導致投資人長期以來都忽視了可轉債作爲債券的信用風險。同威投資董事長李馳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在破產清算階段可轉債的清償優先級高於股權但是低於普通債權,因此當公司嚴重資不抵債時可轉債是有可能發生違約的。因此在往後的投資決策中投資人除了關注可轉債的交易價值外也需要更多關注企業本身的償債能力。

責編:葉舒筠

校對:祝甜婷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繫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 Type="normal"@@-->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