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讓我們看到了整理,學到了整理|陳思呈小說閱讀寫作訓練工作坊

很多人都會問到,爲什麼要讀小說?那些人物和事件,甚至年代和國度,都距離我們那麼遠,知道別人的故事,對我們具體的生活有什麼作用?

我曾給過各種答案,比如說:在別人的故事中看到了理想自我;在別人的故事中看到同樣的創傷;但種種答案裡面,最根本的一條,依然是整理。故事讓我們看到了整理,學到了整理。

僅僅只是需要整理自己的生活,乃至自己本身,一切就會很不同。

這裡我提前強調一點,我們讀小說,但不是爲了寫小說。不管是我自己的寫作,還是我要在這裡發起的課程,我都建議寫作我們自己,寫作我們的日常,寫作我們經歷過以及正在經歷的。

我們從別人的故事中所學會的,遷移到我們自己的寫作中。

這類寫作還有一個作用,它能改變過去。

有個科幻小說叫《商人與煉金術士之門》,阿巴斯深受悔恨折磨,他得知有一種可以回到過去的“年門”,他馬上穿越回去了,但他發現,什麼都改變不了,事實改變不了,但是回去之後,他有機會獲得了對事實的不同理解。

事實無法改變,但你的理解會有所改變——這就是阿巴斯的領悟,他說“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我們都無法改變,只能是更深刻地理解它。我覺得自己無比幸運,因爲我有機會重新面對自己過去犯下的錯誤。”

如果我們能使用寫作來對待我們的生活,那我們就不需要這樣一個“年門”,我們不需要科幻,只需要在時間的作用下,你的思考,使你對過去的理解有所不同,你就能獲救了。

這門 《從小說鑑賞開始的寫作訓練》工作坊,是我在廣州學而優書店開設的工作坊的線上版。有一批學員,其中一位學員Grace一連上我的兩期的寫作課,後來我到廣州老年大學開課,她又再一次報名了。應該說,經過這麼久的寫作訓練,我們已經非常熟悉了,我真的非常喜歡她,甚至我們已經有了很深厚的友誼。但在我心裡,我知道保持老師特有的距離感,對於授課是必須的,對於學員的學習也是有好處的。即便她的年齡比我大一些,她還是和其它每個學員一樣對我以老師相稱。

每次課堂上評點作品,她的作業總是讓大家討論得欲罷不能,也能激發我無窮的思考。這篇《夏日玫瑰》是她參加了我的第一期寫作課之後的心得。

——陳思呈

夏 日 玫 瑰

文|Grace

今年5月偶然在學而優書店公號看到“寫下一點, 它的意義就改變一點”的專題寫作營招募:“寫作是我們探索世界的方式,一件事,當我們寫下一點,它的意義就改變一點。”

現在回看這些宣言,我還是覺得寫的真好,非常貼合我們的課程,而在當時也引起了我的注意。

寫作營的導師是一位我尚未讀過的作家陳思呈,她開宗明義的觀點也深得我心:也許這並不能被稱爲課程,而是更傾向於陪伴和發現。這將是我們共同進行的一場對“我”的探險。

這些好像都正合我的心意,我很快報了名,但是不巧因爲一個突發的行程又取消,等我重新加入的時候,已經是第三講。

那天我坐在第一排,可以近距離看到陳思呈老師,她的點評輕鬆有趣,可以感覺出來她在閱讀和寫作方面功力深厚,旁徵博引信手拈來。上完這次課後我決定加入後續所有課程。雖然我是唯一一個已經退休的高齡學員,但我想在學習心態上努力跟上他們的活力。

寫作營的完整課程一共九節,主題分別爲身份,環境,回憶,慾望,反省,成長,困境,創傷,重生。這是探索創作的九條路徑。

第四講《慾望》。課前閱讀作業是張愛玲的《第一爐香》和杜拉斯的《阻擋太平洋的堤岸》。我很熟悉張愛玲,但是杜拉斯這本書沒有讀過。

課後作業我寫了《選擇》。老師和同學們給我的意見是:選擇前的過程可以更細緻而有說服力一點。完全同意,但那需要更深的功力。

第五講《反省》。課前閱讀作業是《懺悔錄》和《罪與罰》。《懺悔錄》還是很多年前讀的,完全忘記了。重讀讓我感觸很深,課堂上的討論也很熱烈,很多同學都不喜歡並表示讀不下去。老師引導我們關於真實的討論,分享了盧梭的自評和其他著名作家對這本書的高度評價。《罪與罰》以前聽說但我也是第一次閱讀,深受震撼。妥思拖耶夫斯基值得深讀。

課後作業我寫了《插曲》。老師點評時一針見血地說這個題材可以更深地剖析,寫成爲一個裂痕。寫的還是太平,不夠犀利。

深以爲然,我原本題目是想叫做《裂痕》的,散步構思的時候還想着如何通過這個裂痕,筆觸更深入一些,然而寫的時候還是避重就輕地寫成了插曲。

第六講《成長》。課前閱讀作業是餘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我沒有讀懂,也看不明白這種寓言風格。課堂老師引導和討論之後稍微明白了點。另外一本閱讀作業是《那不拉斯四部曲》,改編的電影名是《我的天才女友》。這本書是我的一個盲點,之前完全沒聽說過。我的那些年輕的同學們卻全都知道。我趕快惡補一通,真是好書,如思呈老師所言,如果可能,我希望能成爲埃萊娜 芙蘭特這樣的作家。她的寫作,尤如生活本身。

接下來的一週我沉浸在那不拉斯四部曲小說和電影裡,失去創作信心,整理了一篇以前的書評《我看張愛玲和小團圓》濫竽充數交了作業。老師反倒說我寫的不錯,可以嘗試書評寫作。

第七講《困境》。課前閱讀作業是哈代《德伯家的苔絲》,門羅的《逃離》,和錢鍾書的《貓》。這些作品我以前全都看過,這次就沒有認真閱讀,因爲《那不拉斯四部曲》還沒有看完。

課後作業我同樣偷了懶,改了一篇以前的書評《小團圓和海上花》充數。老師的點評:如果寫書評,可以寫的更加深入和具體一些。

我自己也覺得這篇寫的太浮誇了。興之所之的一知半解,只可自娛。

第八講《創傷》。課前閱讀作業是耶次《革命之路》,門羅《多維世界》,奧茲《愛與黑暗的故事》。我好容易讀完了《那不拉斯四部曲》,只看了《革命之路》,稍微看了一下《多維世界》。這周阿蘭從香港過來看我,陪她看了電影《封神演義 之一朝歌風雲》,《長安三萬裡》,本週還去中山參加了以前同事的晚餐聚會,雖然有這些藉口,課上討論時我還是感覺很慚愧。

這次的課後作業我儘量認真寫了。因爲很快到了最後一節課,也因爲琪琪提醒我的一句話,你的初心不是要寫媽媽的故事?希望你能寫下去。是的,爲什麼我不能老老實實地寫下去呢,其實那不過是,如同思呈老師所說,簡單地建立屁股和椅子的關係。

一直拖到週四下午,我終於定了心坐下去,開始寫吧,想到什麼寫什麼,無論如何開始吧。寫寫改改,完成了《溯流而上》的第一小節,趕在週五晚上發了出去。

那個星期六的下午是我們寫作營最後一次課,老師還是首先點評作業,她點評了我的作業,說:這就對了,就這樣,不用急,慢慢寫。

我覺得思呈老師真是太懂我了,這正是我這次寫作時的感悟,不用急,慢慢寫,明白了這一點,我就覺得這次寫作營沒有白來。

第九講《重生》。課前閱讀作業《芭貝塔的盛宴》和《走出非洲》。這兩個都有小說和電影,電影我都看了,其中《走出非洲》以前看過,感受不太深,小說讀了一小段沒看完。《芭貝特的盛宴》電影看完又看了小說,覺得小說比電影好,那麼簡短的小說,卻那麼雋永而餘韻嫋嫋。這兩部小說出自同一個作者,丹麥國寶級女作家 Karen, 閱讀並跟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討論她的作品,也是我在這次寫作營最美好的收穫之一。

我們的最後一次寫作課也像是一場巴貝塔盛宴,思呈老師和她的十二個學生,正好與宴會的人數一樣。這天的氣氛特別好,班上唯一的帥哥學霸給所有的女同學和老師都送了鮮花,同學們的作業也都特別用心,精彩紛呈。老師非常用心地點評了每一個同學的作業,大家也都完全打開了自己,暢所欲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互相點評。

那天的氣氛實在是太好了,老師和每一位同學的狀態也都特別好,課程前期有點疏離的楚帆,後邊兩課來了個特別令人驚豔的轉身,她通過書寫釋放並打自我的樣子真美;才華橫溢才思敏捷行動力超強的beau 一直都那麼棒,好多感受我還沒來及想好,她已經在更深的層次輕鬆表達;方昊發了兩篇作業,都特別好,我尤其喜歡《冬瓜盅》;擅長寫寓言小說的早早,已經完成了一個系列,寫作對於她來說似乎是太輕快的事;毓英有特別敏銳細緻入微的感受和表達力,她作品裡有關內耗和心理療愈的部份我深有同感,也轉給了女兒;溫文爾雅的愛璇也是個可愛的小幽默,她居然在結課後大爆發,一下子發出兩篇大作。

每個同學都那麼可愛而與衆不同,思敏,若奈,林茁,藹然,Annie ,還有特別認真細緻的學習委員琪琪。老師引導我們由巴貝塔的“我是藝術家”,作了一場關於什麼是藝術家的討論,結論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爲生活藝術家, 每一個人都有成爲未來作家的潛力。

一下午的時間很快過去,大家合影留念,依依不捨。我六點左右有事離開,其他小夥伴一直聊到深夜,盡興而歸。

寫作營結束了,我們的羣還在,大家在羣裡分享好書,好電影,有趣的人和事。還有最後一次作業要交,方昊延續他的美食系列,發了《吃魚》,我只覺得好,老師在去貴州的路上發來精彩點評,讀後令人豁然開朗。

我爲什麼要開這個寫作課?因爲我可以陪你做我前文所說的這些思考和探索。我自己嚐到過這樣的甜頭,我想邀請你也試一試。

這個寫作課是以小說鑑賞帶動日常生活的寫作。但我們的目標大概會有以下幾方面:

●如何在平淡而瑣碎的日常生活中發現靈感?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表達欲。可寫的事物是什麼?這些事物的價值在哪裡?如何在筆下體現這些價值?

●如何識別“真實”?如何對真實的情感保持尖銳的覺知?在書寫中,我們形成“多問自己一句”的習慣,這一句話便是“真的是這樣嗎?”假如能問出一些我們之前沒有得出的答案,那麼,這一句話便是善莫大焉。

●如何對“混亂”進行從容整理。很多人說到,下筆寫生活,尤其是稍微觸及內心的事件,但總覺得有很多的線頭,總是寫着寫着就覺得很亂,然後不想往下寫了。這個時候如何才能讓自己有條不紊,這是我們需要達到的第三個目標。

●對人物和事件有穩準狠的描述。不要再左顧右盼了,專注於你要表達的點,我們學習一下如何讓筆變成刀。

●擁有自己的語感。哪怕只是一個句子,也有你自己的最佳結構和最佳節奏。用高度的節約來看待一句話(能用九個字就不要寫十個字),去除一些“別人的話”,留下“自己的說法”。

課 程 內 容

第一部分

第一課:自我

薩特說:真正的自我是我們爲自己創造的自我。自我是我們每一個人爲自己選擇的東西,是我們對未來的謀劃,是變成某一種特定類型的人的意願。由於我們總能改變自己的想法,產生新的抱負,所以自我永遠不可能真正實現完滿。自我只是我們想要成爲的那個東西的意象,我們一直要爲它而奮鬥。

所以我們需要覺察的,是我們創造的目標和方向,以及我們這個抱負所在。雖然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名字,但很多人並無法知道自己是誰,不能描述出自己的邊界和輪廓,不能確認自己的位置

篇目:

《你以爲你是誰》作者:門羅

第二課:家庭

在原生家庭,我們被動地配合塑造,所有的故事都在呈現我們的來路,但是後來我們參與創造,建設和成立了自己的家庭,不但如此,我們對原生家庭的解釋也有了變化。總之,家是我們的事業和疆場。

篇目:

《你一生的故事》作者:特德姜

第三課:我們如何當母親

理解母親的身份不僅在於對孩子有意義,同時也對於理解我們的母親有意義。

篇目:

《憤怒的葡萄》作者:約翰·斯坦貝克

第四課:我們如何當父親

父之名對於一個人至關重要,但身爲父親卻沒有這種覺察,這種身份在中國尤其難,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覺醒的父母,完全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國尤不易做。中國覺醒的人,爲想隨順長者解放幼者,便須一面清結舊帳,一面開闢新路。

篇目:

《一日長於百年》作者:欽吉斯·艾特瑪托夫

第五課:我們如何當父親

這也是很多人的共同議題,但在這個議題中我們更需要思考的是真實的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我們是否懂得真正的交流和愛。

篇目:

《革命之路》 作者:理查德·耶茨

第二部分

第六課:慾望

拉康說,不要讓渡自己的慾望。慾望是生活的能源和動力,但我們需要管理它,穿越它,進化它。

篇目:

《愛與黑暗的故事》作者:奧茲

第七課:內核

一個人如果能想清楚什麼是可以放棄的,什麼是不能放棄的,事實上他已經甄別出自己的內核所在。在這個小說中,我們看到一個曾經富有過的女人變得一貧如洗,甚至失去了健康,甚至生命,但她坦然接受這些失去,卻獲得幸福。這是如何做到的?

篇目:

《走出非洲》作者:凱倫·布里克森

第八課:斷裂

特雷弗是愛爾蘭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他寫遍了各種失意的小人物,在這本書中他所寫的並不僅僅是失意的人物,還構建了一個邊緣世界的強大。

篇目:

《生活的囚徒》作者:特雷弗

第九課:秘密

麥克尤恩這個小說,通過一個童年時犯下的錯,來探討“過去是否可以被修改”,以及“罪疚感如何才能修復”。《贖罪》中,犯錯的布里奧妮本人也需要被拯救,也同樣需要一個告解室,她找到的贖罪方式是把這些寫下來,這事實上也相當於精神分析的作用。這是讓她稍微能獲得平靜的唯一路徑,但是:“做過的事情已經做過了。天使雲集,卻血淚斑斑。”

篇目:

《贖罪》作者:麥克尤恩

第十課:重生

一個女傭把自己擁有的唯一一筆巨大財產辦了一桌子盛宴,讓全村的人們都在這個盛宴中盡歡,然後她依然迴歸於平靜的女傭生活,但是她說:藝術家是不會貧窮的。因此她自己不會貧窮,因爲她是一個藝術家。

這個小說能夠給人面對生活的勇氣。我們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不貧窮,到底什麼纔是真正的重生之路,這是我們在這個課程中要探索的。

篇目:

《芭貝特的盛宴》作者:凱倫·布里克森

導 師 簡 介

陳思呈

現居廣州,作家。出版西遊記評論隨筆《神仙太寂寞,妖怪很癡情》、散文集《我虛度的那部分世界》、《每一眼風景都是愉快的邀請》、《一走就是幾萬裡》。2019年出版《私城記》。

在“喜瑪拉雅”平臺上開設《西遊記》百回本逐回講解課程,播放達2406.2萬次,訂閱數25萬餘。

在《文匯報》、《瞭望東方週刊》、《南方都市報》、《美文》、《讀者(原創版)》、《杭州日報》、《樂活》雜誌、“騰訊大家”欄目長期開設專欄。作品曾獲“花地文學榜”年度十大好書散文類提名獎、“華文好書”月度提名獎、新浪好書月度提名獎、廣東省文化副刊專欄二等獎等。

長期與與廣州市文化館、廣州市老年大學、南方週末、學而優書店等各平臺合作開設寫作課程若干。開創“寫作創造生活”的系列寫作課品牌。在“一席”和“TEDX”上進行專題演講。

課程說明

上課日期

10.13日週日晚上開始,五節課至11.10日結束,十節課至12.15結束

上課時間

19:30-21:30

方式

騰訊會議 + 微信羣

價格

單報五節課 1399 (第一、第二部分可以分開報),十節課連報2499

學員在小程序下單成功後,請添加三明治小訊(sandwichina)確認報名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