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匯雙殺 意有所指

【文‧洪寶山】

在7月FOMC之後,市場普遍認爲聯準會即將結束本輪升息動作,於是美元指數從7月6日的103.58高點連跌六天來到99.76低點,當時美元指數跌破100整數關卡的市場氣氛是悲觀的,長線下看95點的大有人在,畢竟喊下半年降息或是明年降息的聲音多的是。

近期人民幣貶幅較臺幣少 美債殖利率害亞幣波動?

怎知,貨幣寬鬆的中國突然傳來恆大與碧桂園的倒債危機,人民幣從7月27日的7.1164元兌一美元,貶值到8月17日的7.3495兌一美元,累積-3.28%跌幅,身處利空震央區的人民幣貶得比臺幣少,算是有干預。

如果這波亞幣的貶值主因不是來自中國地產的債務問題的話,那麼三十年期美債殖利率上揚到4.4219%,創2011年以來最高水準,可能就是市場波動的主要原因。

8月25日的全球央行年會,市場把利率的焦點從「多高」轉移到「多久」,但是鮑爾會透露嗎?聯準會最近一次會議紀要顯示,官員們認真討論「未來開始降低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區間時,縮表進程不一定會結束」。顯示聯準會內部目前依然偏鷹派的論調,因爲縮表一兆美元相當於升息一碼。

去年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規模近九兆美元,截至8月11日當週爲止,聯準會資產負債表規模約爲8.2兆美元,在2019年底COVID-19疫情爆發前,聯準會資產負債表規模爲4.17兆美元,也就是說,聯準會在疫情期間大舉購買了天量的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膨脹資產負債表達到了降息1%的效果。

但聯準會能夠把資產負債表降回到2019年的水準嗎?不容易,在2017~2019年聯準會縮減了約八千億美元的資產負債表規模,這規模僅不到2008年金融海嘯時擴張資產負債表的一半金額。換言之,聯準會如果明年真的降息,降息初期的1%只是對衝掉縮表四兆美元的類升息效果。

美國正打算再大幅發公債 美債市場需求卻正在減弱

上一次縮表週期中,由於縮錶行動導致借貸成本急劇上升嚇壞市場,聯準會被迫在2019年結束了不算成功的首度嘗試。如今,美國政府正計劃在未來幾季大幅增加公債發行,以填補擴大的聯邦赤字,但美債的市場需求正在減弱,美債殖利率開始攀升,加上聯準會目標到2025年年中再削減資產負債表1.5兆美元,可能進一步推高政府和企業的借貸成本。

對於那些押注聯準會貨幣政策緊縮風險已經解除的投資者而言,八月以來美國股債市場雙雙承受壓力,給他們澆上了一盆冷水,原因是通膨的頑固性越來越清晰,由於基數效應會在今年剩餘時間逐步消失,市場擔心,通膨可能很難迅速降至聯準會設定的2%的目標,加上美國政府在預算方面毫無節制,市場意識到美債的低利率時代可能結束。

美債殖利率走高將對消費者支出、房地產銷售和各類企業帶來更多壓力,同時也將增加美國政府的融資成本,加劇赤字。反過來,美國聯邦政府支出增加也加劇了美債殖利率的上升壓力,從而可能形成惡性循環,於是可以看到美債殖利率不斷上升,但美債殖利率倒掛現象並未消失。

市場期待美國經濟軟着陸 卻又認爲經濟仍可能衰退

也就是說,市場處在既期待美國經濟軟着陸成功,卻又理智的認爲美國經濟仍有可能陷入衰退,美債市場讓投資者遭遇至少五十年來的最嚴重損失,但另一方面,也正因爲美國政府在疫情期間大量舉債發現金給民衆,才能換來現在經濟的韌性,挑戰現在纔要開始。

過去兩年來美國民衆靠着政府提供的二兆美元現金補助撐過高通膨的困難,這筆救急的錢估計過了今年就差不多用完,加上學貸也要恢復繳款,走出疫情到回覆舊常態的這段路,並沒有市場想像的那麼平順,買氣低迷的房市、中國通縮與持續調整的科技庫存、民主與極權的地緣政治角力、全球貿易自由化之死等,疫情對人們生活造成的傷害,現在纔開始要收拾。

【全文未完,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週刊》1200期。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訂閱理財週刊電子雜誌或免費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