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仿生多突狀磁珠製備技術 抗癌新星勇奪愛迪生獎
▲工研院開發治療癌症的「仿生多突狀磁珠製備技術(iKNOBEADS)」。(圖/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開發治療癌症的「仿生多突狀磁珠製備技術(iKNOBEADS)」,今(19)日宣佈獲得擁有「創新界奧斯卡獎」美譽的愛迪生獎銅牌獎(Edison Awards),目前已與相關醫學中心合作,預計今年下半年推出臨牀用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等級產品。
工研院今年以「仿生多突狀磁珠製備技術」獲得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愛迪生獎執行總監法蘭克.波納費里亞(Frank Bonafilia)表示,經仔細審查,評審們一致認爲工研院的iKNOBEADS是一項翻轉規則(game-changing)的創新技術,因而在該類別最佳創新產品與服務中脫穎而出。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仿生多突狀磁珠製備技術」以獨特的突觸結構有效提升T細胞活化效率,可擴增T細胞數量至百倍,使用的磁珠量只需市售磁珠的三分之一,即可讓休眠的T細胞成爲作戰部隊,且具有記憶力,可應用在免疫γδT細胞的活化與擴增,是目前免疫細胞治療的主流方法。
劉文雄指出,團隊目前針對像是血癌、淋巴癌、骨隨癌等進行研究開發,並與國內外多所醫學中心與生技業者洽談合作,以「仿生多突狀磁珠製備技術」作爲平臺,在下半年推出臨牀用GMP等級商品,未來期望能應用於各種免疫細胞治療,特別是實體癌症,成爲下世代免疫細胞療法新利器。
▲工研院開發治療癌症的「仿生多突狀磁珠製備技術(iKNOBEADS)」。(圖/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組長陳廷碩負責找資源、訂出計劃目標的總舵手,副組長江佩馨緊盯着製程、調製配方,對於細節完全掌握;而計劃主持人陳振泰則率領着團隊實地演練操作、力求將技術達到完美,研發出全球獨一無二的「仿生多突狀磁珠製備技術」(iKNOBEADS)。
回憶起研發之初,江佩馨說,磁珠雖是目前免疫細胞治療的主流方式,然而所有市售磁珠皆爲正圓球形,且僅2家國際大廠提供,因此研發第一年,團隊以磁珠外型呈現「均圓」狀態爲目標,甚至研究起半導體制程均圓需求,致力於打造完美「圓珠」。
後來怎麼會變成突狀磁珠呢?江佩馨透露,這來自於一次突發奇想,團隊運用化學比例配方調整生產正圓磁珠合成時,良率大約爲99%,1%的NG磁珠則會呈現不規則形狀,從顯微鏡下看來,這些長觸角的NG磁珠,形態長得很像「樹突細胞」,於是團隊想到是否更能刺激T細胞活化。
江佩馨指出,團隊歷經一番掙扎,決定往多突狀方向,且癌細胞的治療過程非常複雜,唯有優化多突性磁珠,並且增強制備磁珠技術的穩定性,才能夠讓磁珠可以真正導入治療,步入實際幫助病患的階段,最終研發成功,提供給後端免疫細胞治療應用。
▲工研院研發的iKNOBEAD,仿樹突細胞的突狀結構。(圖/工研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