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對比亞迪等25家新能源車企亮紅燈:限期整改
(原標題:工信部對25家新能源車企亮紅燈 資本馳騁賽道生變?)
圍繞新能源車企產品的合規調查,工信部在11月中旬對25家車企點名批評之後,12月8日作出處理決定,要求限期整改。
事實上,有關車企在生產環節存在一致性違規的探討在業界並不鮮見。
有分析指出,囿於工藝集成度高,新能源車企的行業標準缺乏多維性市場驗證,而這恰與資本偏好早期概念和後期成熟項目的投資偏好有關。有統計顯示,過去5年,新能源汽車行業投融資中,B、C、D等中期階段融資較少,首尾則佔到70%以上。
監管層要求車企限期整改
從地方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佈局,到管理層下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在過去7~8年的時間裡,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爲撬動社會及民間資本的核心引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多地出臺的科創新政和地方產業配套實施細則中發現,不少地方的政策細化到區一級單位進行稅收、場地和人才支援,部分政府引導基金給予的財政支持超過100億元。
與之對應的是產品銷量大漲,資本甚是興奮。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僅在今年9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同比分別增長48%、67.7%;另外,從龍頭公司的銷售數據來看,有超過40家公司實現了正增長,其中還有5家公司銷售實現翻倍。
以比亞迪爲例,該公司1~9月實現營業收入1050.23億元,同比增長11.94%,歸母淨利潤也同比增長116.83%。其中,三季度的營業收入爲445.2億元,同比增長40.72%,淨利潤更是同比增長1362.66%。公司預計,四季度汽車行業銷售持續向好,新能源汽車銷量仍將穩步增長。
不過,看似銷量平步青雲的車企卻也在近期曝出產品存在缺陷並被監管通報。11月19日,工信部發布新能源汽車監督檢查結果,發現部分新能源產品存在生產一致性違規的問題,包括北汽、廣汽、廣汽本田、比亞迪、吉利等25家車企被點名。
就在12月8日,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約談了前期監督檢查中存在違規問題的25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下發責令整改通知書,要求有關企業切實履行主體責任,認真分析問題原因,嚴格按照《公告》管理要求,限期整改存在的問題。同時,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公告》管理規定,根據違規情節輕重,對違規企業依法予以撤銷或暫停違規產品《公告》、暫停新能源汽車新產品申報等行政處理,並將違規信息納入企業信用記錄,列入後續重點監管對象。
資本或搶佔行業短板賽道
值得關注的是,工信部在處理意見中明確,相關涉事車企的生產環節存在一致性違規的現象,這在此前的整改意見中並不多見。有分析人士指出,或與行業標準單一有關,部分行業發展的“痛點”仍未得到根本性解決。
南粵經濟研究院專家周甸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及,區別於燃油車在零部件及高端裝配工藝的高難度,對於做整車的企業來說,新能源汽車的集成度較高。“因此,在標準的制定上容易出現一家獨大的情形,反而不利於分散風險,更不利於技術創新。”
據瞭解,目前的產業發展格局多來自政府的補貼支持,尤其在銷售環節,財政的補貼進一步降低了車企對未來市場開拓的預期。因爲從商業培育的角度而言,部分短板的缺失已經給消費者心中埋下擔憂,對於車企改進工藝以及提高服務水平有影響。
國家新能源汽車創新工程項目專家組組長王秉剛曾公開表示,經歷1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即將走出以政策激勵爲導向的培育期,進入以市場需求爲導向的快速發展期,但國家政策仍然要“扶上馬,走一程”,此前以購車端補貼爲主的鼓勵政策也將轉變爲使用端爲主的鼓勵政策。
而要面向未來,充電樁必須走出目前的尷尬局面。在專家看來,當前純電動汽車仍然面臨續航里程較短、充電設施不完善、充電時間長等問題。“服務供應的缺失會抑制車企的產品銷量,長此以往就會加大企業經營負擔,不利於產品良率的提高,反而會因此積重難返。”周甸斌說道。
可見,在做好強鏈補鏈、技術攻關的環節上,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還有不少短板需要補齊,而資本也應該對相關產業分支進行佈局。不過以目前的融資統計來看,資本偏好於早期概念和後期成熟期的關注,但對涉及長週期投入的研發和商業培育階段傾斜不夠。
據投中數據統計,從投資階段來看,近5年,新能源汽車行業投融資主要集中於A輪以前的早期階段(種子/天使輪、A輪)和後期戰略投資階段,二者合計佔到所有融資事件的70%以上,B、C、D等中期階段融資則相對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