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景氣燈號鈍化,宜提前進行改版

工商社論

五月中旬臺灣疫情進入三級警戒商業活動冷清百業爲之蕭條,不論是住宿餐飲零售運輸,或休閒、展覽、旅行行業皆門可羅雀,然而日前公佈的五月景氣,卻依然亮出代表熱絡紅燈,兩相比較,可說是非常突兀。

景氣紅燈與如今多數人的處境明顯背離,何以如此?我們首先要了解燈號是怎麼編出來的,所謂景氣,概指總體經濟活動的波動,因此燈號必須綜合若干指標變化加以判斷,目前國發會選擇了股價指數、貨幣總計數M1B、工業生產、非農就業、海關出口、設備進口製造業銷售、批發零售及餐飲、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這九項。

每月就根據這九項給予評分,除營業氣候測驗點直接採點數評分,其餘八項都是以年增率評分,年增率愈高,分數就愈多,每項滿分是5分,最低也有1分,加總九項所得到的「景氣綜合判斷分數」滿分45分,最低分是9分。低於16分亮藍燈,代表景氣低迷,高於38分亮紅燈,代表景氣熱絡,而介於其間還有黃藍燈、綠燈、黃紅燈,五月得到41分,接近滿分,亮得自然是紅燈。

觀察五月這九項指標,除了非農就業得1分,其餘八項皆得5分滿分,股價、出口、生產得滿分並不意外,因爲今年以來國際景氣持續復甦,然而「批發、零售及餐飲營業額」也得滿分,就讓人不解了。因爲隨着三級警戒,街景蕭瑟,商業活動停滯,不少店家都做不下去了,怎麼還能得滿分?

細看資料,批發零售及餐飲這三個行業的營收批發業佔了七成,我們看到門可羅雀的街景,消失買氣,那是反映在零售及餐飲,這兩個行業五月份季調後的營收年增率確實不佳,分別爲1.9%、-18.0%,然而批發業受惠於全球貿易的擴張,五月年增率仍高達27.5%,合計三者年增率依舊高達18.3%,這麼漂亮的成長率,自然要得滿分。

很明顯,這是不合理的,九項指標各有代表性,有的反映生產,有的反映出口,有的反映股市,有的反映信心,有的反映民間投資,有的反映就業,至於「批發、零售及餐飲」反映的自然是民間消費。然而,長期以來由於三者規模不成比例,佔七成的批發業完全掩蓋了零售、餐飲的變化,因此任憑零售業多冷清、餐飲業多蕭條,綜合批發業之後,總是一片繁榮,而這顯然不是消費的實況,我們如果排除批發業,只計零售業與餐飲業,這項目還能得滿分嗎?自然是不會的,估計會由滿分5分跌至1分,如此景氣哪還亮得出紅燈?

此外,受三級警戒影響,五月就業人數月減12.6萬創歷年同期最大減幅,在燈號裡也完全沒反映,因爲「非農就業」年增率低於0.6%就是得1分,五月雖已壞到-0.6%,還是得1分,五月勞動市場劇變並沒有讓景氣綜合判斷分數減分。統計顯示,自2019年9月以來,非農就業已連21個月都得1分,期間不論景氣怎麼變,非農就業永遠不變,這告訴我們,此項指標已嚴重鈍化,無助於總體景氣的研判

爲讓景氣燈號更準確,每隔五、六年政府會進行一次改版,自本世紀以來分別於2001、2007、2013年及2018年改版,依國發會規劃的時程,下一次的改版是在後年(2023),自明年起,便要開始就這九項指標的景氣領先性、循環對應性通盤檢討,有鑑於此,我們認爲此次檢討至少得做以下兩點修正

第一、非農就業應替之以勞參率:非農就業近兩年在景氣燈號系統裡文風不動,完全無法反映勞動市場的變化,實務上雖可以調整檢查值以改善鈍化,然而考量我國人口負成長,未來就業人數逐年遞減將成常態,這項指標最好是加以替換,可替之以勞動參與率,勞動參與率反映的是人們的工作意願,不會受人口負成長的干擾,以今年五月而言,勞參率跌至58.8%,爲近三年首度跌破59%,比起非農就業更能反映景氣的變化。

第二、刪除批發,以零售及餐飲反映民間消費:從五月的「批發、零售及餐飲」完全無法反映消費的冷清,明年通盤檢討時必須把這項列爲檢討重點,由於批發業深受貿易景氣影響,而貿易既已反映在海關出口,若再次以批發業的型態重複反映,豈非畫蛇添足?出口繁榮時固有錦上添花之功,出口黯淡時豈無雪上加霜之誤?徒然增加景氣燈號的不穩定,而把它加在零售、餐飲又模糊了此項指標反映消費景氣的本意,因此未來宜以「零售及餐飲」加以取代。

經建會時期,四十年來景氣燈號備受各界重視,由於燈號淺顯易懂更成爲政府、企業研判景氣的重要參考。因應總體情勢的變化加速,不少指標已時不我予,繼續沿用已不合時宜,通盤檢討宜儘速展開,改版雖定在後年,但若能提前完成試編,明年提前上路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