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金管會新主委的首要任務

工商社論

新任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已正式上任,他最大的挑戰是什麼?「三年內要滾動發展六大興利方案、讓金融發展長治久安」等說法,固然可看出主政的方向與用心,但如果要令人眼睛一亮,打造政績特色,黃主委有必要先找一切入點着手,以目前的情勢來看,開發出具有臺灣特色的金融商品,應是第一要務,也是最大的挑戰。

黃主委從金融司基層做起,是財政部配合金控公司的成立,重點培養的跨單位輪調人才,銀行領域之外,也分管過證券和保險監理。尤其初任保險局長時,一次邀集業者與會的場合,面對各公司主管姍姍來遲甚至缺席,當場撂下重話,讓許多業者知道他不是來過個水,而是玩真的,也因此,當黃主委一上任,陸續提出「有些保險公司若未改善,明年不排除接管」、「希望調降壽險海外投資比重」等說法,顯示他深知問題之所在,而保險業乃是銀保證三大金融領域中,將最受到注意的部分。

現況來看,臺灣壽險可運用資金超過六成是採取外幣投資,金額和比率都相當高。換言之,除了每家公司根據規定,最高可以把資金的45%直接用於海外投資之外,還需要會利用國際板等其他的外幣投資工具,去化龐大的資金部位。

之所以如此,既與臺灣長期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有關,也凸顯臺灣長期缺乏內容豐富、相對報酬率佳的金融商品。尤其保險市場,對於資金使用很重視時間的配合與風險的控管,最適合的商品存於債券市場,但臺灣的債市規模、報酬,都無法滿足需求。以央行剛完成標售的30年期公債爲例,得標利率創下了歷史新低,300億元發行規模的投標倍數,更高達兩倍以上,很重要的原因正是滿手資金的保險公司,需要尋找去化資金的管道。

坦言之,臺債利率一路往下探底,會直接影響到保險業的投資報酬率,雖然資金出走海外報酬較佳,但一方面可投資上限已所剩無幾,另一方面,也讓業者在利差費差死差之外,又多了一項匯差的風險。在此情況下,加速本土金融商品的開發已是刻不容緩。

的確,從去年的「反送中」行動開始,對於吸收財務型的資金來臺灣,金管會就很有企圖心,還在去年最後一天交出「媲美星港財富管理新方案」,洋洋灑灑規劃了三大策略、19項開放措施。不過,前任主委顧立雄也坦言,香港比臺灣擁有三大優勢,包括稅負、資金自由移動與英語的使用能力。這是臺灣的劣勢,短期內也很難出現結構性的改變,簡言之,臺灣並沒有成爲金融中心的條件,自然也難發展出各式各樣內容複雜的商品。

那麼,臺灣到底應該發展什麼樣的金融商品呢?我們提出具體建議,應該以固定利率型的商品做爲發展的主力,不要全盤引入海外的金融商品。主要原因除了保險業最迫切的需要之外,還有以下兩點:

第一,臺灣社會對於「高報酬、高風險」商品的接受度不如國外。包括結構型商品和TRF等衍生商品,都有前例,一旦投資方受到損害時,最後都演變成爲社會事件,並透過集體力量施壓監理機關,要求金融機構賠償損失,糾紛一再的出現,既涉及投資人的專業與認知問題,也和金融機構是否過度行銷特定商品有關。在此情況下,活潑性偏高的商品,應非現階段臺灣金融商品的發展主力。

第二,整個國際金融社會長期處於低利的環境,臺灣也是如此,導致目前擁有大多數財富的高資產階級與退休族,這些對金融商品風險偏好低的投資人,被迫把大部分的資金,挪出存款市場,尋找其他的投資標的。因爲投資屬性偏向固定利率型商品,摸索過程中,逐漸在資本市場形成了存股族,投資標的以金融股爲主的權值股,即個股的股價波動不大、殖利率可維持在4%以上的商品,也幫助臺股指數欲小不易。但過度的資金不斷續涌入金融股,長期來看,會造成股價走高、殖利率變低的情況,爲了滿足市場的需求,開發更多的固定利率型商品,有其迫切性

最後,我們還是要給這位新任的金管會主委高度肯定,他上臺提出的六項興利措施,不同於前主委顧立雄嚴格監管作風下出現的高額罰單,顯示黃主委希望扭轉「監督管理」上對下的刻板印象。爲臺灣的金融發展擘劃百年大計,千里之行仍要始於足下,就從發展適合臺灣社會的金融商品開始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