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班班喝鮮乳」政策反覆人民、產業與政府三輸
圖/本報資料照片
今年9月推動的「班班喝鮮奶」政策,施行後風波不斷,原本傳出要推出修正方案,並於明年新學期開始落實。然行政院日前無預警宣佈全面停辦,恐將形成人民、產業與政府三輸的後果。
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7~2022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國內7~12歲之學童乳品普遍攝取不足,另該年齡段的學童平均鈣質攝取量,亦遠低於足夠攝取量,每日攝取1~2杯乳品是最容易滿足鈣質需求的方法。
農業部爲協助學童攝取充足的鈣質,遂仿效日本「給食」(學校午餐)「每日一牛奶」政策,於學童午餐提供鮮乳,該部與教育部共同推動「推動學校導入國產可溯源乳品專案實施計劃」政策,供應全臺公立國小及其附設幼兒園之學童每週2次國產乳品。於9月起開始供應,預計施行四年,編列預算新臺幣44億元。
據其他國家推動學童奶的經驗,該政策若能順利推動,政府只要花費有限的預算,即可增加學童的鈣質與優質蛋白質等營養,強健國人的健康,日本施行學童奶40餘年後,青少年的男、女平均身高,分別提高9.1公分與5.4公分;泰國政府官員也認爲,推動學童增加牛奶攝取,將可提高男性學童身高8公分,還能將平均壽命從74歲延長到80歲。
該政策對我國酪農業的乳品直接消費量提升縱然不高,卻有助於學童認識在地鮮乳,並養成喝鮮乳的習慣,長期對乳品消費裨益甚深,成爲最佳的食農教育典範。
惟農業部於7月22日始公開招標,隨即於9月就要落實,準備時間僅一個多月,許多細節均未及充分溝通與討論就倉皇上路,引發學校、老師與家長的高度恐慌,擔心學校缺乏冷藏設備下,鮮乳恐發生變質問題,恐危害學童健康。
政策原意系以提供鮮乳爲原則,僅對乳糖不耐症提供豆漿學童供應豆漿,然家長以及學校在資訊不對稱下,即使知悉鮮奶營養優於保久乳,在無法化解食安疑慮下,仍選擇保守的保久乳,此即爲經濟學上所稱的「逆選擇」,讓政策美意大打折扣。教育部國教署調查,最終會有高達75%學校選擇保久乳,僅2成選擇鮮乳,系可預見的結果。
事實上,我國於1966年就設立「乳業發展基金」,提供學童鮮乳,直至1989年基金裁撤,學童乳政策才嘎然而止。然而,之後仍有部分縣市,如嘉義市、雲林縣與臺南市等持續執行學童奶政策,供應鮮奶經驗相當豐富,其中不乏偏遠的鄉鎮,且多數學校均無冷藏設備,至今未曾發生重大食安事件。
足見執行面並無困難。加上我國冷鏈運送技術與設備已大幅提升,鮮奶運送過程全程皆可維持低溫,據研究顯示,除非溫度過高,否則鮮奶離開冷鏈1小時內飲用,並無安全之虞。
此外,政策施行期間,農業部新聞稿特別指明,計劃目的在於提高學童鈣質攝取,而非去化國產生乳,蓋該政策每年僅需約2萬噸生乳,佔全年度產量不到5%。
然仍然被部分媒體與專家,將政策與明年紐西蘭進口液態乳關稅將調降爲零關稅,衝擊乳品市場聯結在一起,誤指政府爲了拯救乳品產業,才強推此一政策,將多餘的乳品硬塞給學童,而被冠上「班班吃石斑」2.0版的惡名。農業部對相關不實的指控竟視若無睹,未積極澄清,讓一個立意良好的政策,蒙上圖利乳品業者的標籤。
政府只要在政策施行前,加強鮮奶食農教育,讓國人充分了解鮮奶的保存條件、冷鏈運輸流程、對乳糖不耐症的解決方案、分享嘉義縣市等地學童奶的成功經驗,並與學校與家長充分溝通化解各界的疑慮。還可選擇在部分學校小規模試辦,待完善規劃後,始於全國落實,便可避免各項亂象的發生。
二部會在各項細節未妥善規劃,即倉促推動;爭議叢生後,理應持續強化溝通,化解各界的歧見,並進行政策修正,不料農業部以地方政府意見太過於分歧爲由,隨即建議行政院全面停止班班喝鮮奶政策。可謂是公共政策的負面案例,原本欲促進學童健康的目的不達,亦無補鈣的的替代方案;鮮乳的食農教育也深受挫折,讓外國「僞鮮乳」蠶食鯨吞鮮乳市場;政策反覆更造成政府的施政能力遭到質疑,淪爲三輸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