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問題,經濟學怎麼看?

‍ ‍

工會問題,其實是一個標準的經濟學問題。

首先需要定義工會。

工會在絕大部分經濟學家的定義中,就是一種卡特爾。

什麼叫卡特爾?就是一種試圖形成價格聯盟,共同漲價以得到更多收入的一種組織。

卡特爾不僅用來指工會,還用來指一些企業之間搞價格聯盟,還用來指一些大企業市場份額很高時的漲價行爲。

經濟學要回答的是兩個問題?

1、卡特爾是否是反社會的

2、卡特爾是否能達成目的?

3、工會是自由市場下的卡特爾嗎?

卡特爾是否反社會

那些指責卡特爾的人說,卡特爾會爲了漲價,限制生產,因此是反社會的。

比如,我們就能看到石油國家組織,就好象一個卡特爾,他們在油價低迷時,就聯合搞限產。

其實石油國家限產,並非不想生產,而是他們發現人們的需求在變化。經濟活動低迷了,那對石油的消耗就減少了。

即使沒有石油國家組織這個卡特爾,在價格下降下,人們也會主動減產,因爲市場沒有這個需求了。

農村人都知道,當某個作物生產更多時,賣得不好時,明天我就減少產量,將原本用來生產冬瓜的土地、勞動力資源轉去做更有需求的事。

因此,所謂的卡特爾減少石油產量其實是爲了更好地利用資源。

以前可能生產了太多石油而忽視了其他產品的需求。

現在,通過減少咖啡生產,可以增加其他更需要的產品和服務,最終爲消費者提供更多價值。

在自由市場裡,生產者總是試圖根據消費者的需求來做最好的選擇。

如果消費者不再需要那麼多石油,生產者就會轉向生產其他東西。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不是對生產的“限制”,而是對資源的重新分配,以滿足新的需求。

所以,卡特爾減少石油產量並不是在做壞事,而是在適應市場的變化,確保資源被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從而最大化地服務於消費者。

結論是,即使存在一個組織,集體調整產量,並不是什麼邪惡組織,只不過是一種在需求變化時的資源調整行爲。

想象一下,你最喜歡的咖啡品牌突然宣佈要減少供應,並且燒掉一部分庫存,目的是爲了提高剩下的咖啡的價格。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瘋狂?

結果是 什麼呢?

首先,消費者的需求決定了市場上的價格和產品的數量。如果一百噸咖啡已經被生產出來並囤積起來,種植者們可能會覺得通過減少供應量(比如倒掉五十噸)可以將價格翻倍。

但是,這裡有個關鍵點:消費者並不是被動接受的木偶。

人們往往以爲,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不得不被動接受,比如,就是願意支付更多,在更高的價格上購買現有的咖啡。他們可能因爲真的很喜歡喝咖啡,一天不喝就不行。

那這時種植商就SB了,因爲我沒有必要扔掉一半的咖啡啊,反正你會買。

種植商會反過來想,如果我不用扔就能賣這個價,那我爲什麼不早漲價呢?

結果當然不是如此。

消費者一定會調整需求表。

你要上漲,沒問題,那我還要喝咖啡,那我就少買一點,一杯咖啡中的咖啡豆含量少一點,原來一天喝三杯,現在一天喝一杯。

只要你價格繼續漲,我戒也不是不可能的。

最終決定權還是在消費者手中。消費者會用這種行動告訴商家,你試圖擡價增加利潤的目的達不到。

表面看價格上漲了,但銷量卻大跌了。

企業的利潤計算模式是銷售量*單品利潤,單品利潤上漲了,客戶卻減少了,一樣沒有賺到錢。

因此,只要在自由市場中,所有的生產和銷售決策都是基於供需關係的。如果消費者不喜歡某個生產者的做法,他們有權通過自己的消費選擇來影響市場。

只要消費者能夠自由地表達他們的偏好,市場就會自然地找到一個平衡點。

就是基於對卡特爾的恐懼,人們開始害怕大企業。

卡特爾一般來說,是一堆企業聯合起來的組織,但大企業本身在一個領域就佔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 ,他一家就相當於無數家企業,並且大企業可以直接決策,無需商量。

人們認爲,只有有很多企業在競爭 ,消費者利益才能被保護,因此,對卡特爾限制生產、上漲價格的擔心,進一步就發展成爲了反壟斷法,也即,對那些大企業的行爲進行管控 ,嚴重時,甚至拆分大企業。

比如美國鋁業,美國電信,就被美國政府給拆分了。

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問題了,那就是卡特爾能否在市場中達成人爲漲價,獲得壟斷利益的目標?

卡特爾能否達成目的?

卡特爾一般被認爲是價格同盟,是一個合作起來漲價的組織。

然而,它天生就不穩定。

如果幾家企業合作經營能讓所有成員都獲利,那它們最終會合併成一家公司,卡特爾也就不復存在了。

反之,如果某些成員覺得合作對自己沒好處,它們就會退出。

而且,只要有成員退出,整個卡特爾往往就會瓦解。

所以說,卡特爾註定是個短命的組織形式。

卡特爾中每個成員都保持獨立,隨時都可能退出,這就很不穩定。

其次,卡特爾必須給每個成員分配生產配額,這就很容易引發爭議。

每家企業都想多分點額度,不管用什麼標準分配都會顯得武斷,總會有人不滿意。

更重要的是,那些效率高的企業特別容易不耐煩。

它們想擴大生產規模,不願意被配額限制住手腳,更不願意用這種方式來保護那些效率低的競爭對手。隨着時間推移,情況變化,當初看起來合理的配額,現在對效率高的企業來說就成了難以忍受的束縛。

一旦有企業忍不住退出,開始擴大產量降低價格,其他企業必然會跟進。

就算卡特爾內部不出問題,外部競爭也會要了它的命。

看到卡特爾賺的壟斷利潤,外面的企業肯定會蜂擁而入分一杯羹。

一旦出現強勁的競爭者,卡特爾就難以爲繼了。因爲成員企業受配額限制,只能眼睜睜看着新競爭者搶走市場份額。

有人說卡特爾限制競爭、限制貿易,傷害了消費者的選擇自由。

但這種說法其實混淆了"自由"和"選擇範圍"這兩個概念。就像魯濱遜和星期五在荒島上,雖然選擇很少,但只要他們互不干涉對方的人身和財產,就是完全自由的。

生產者沒有義務爲別人提供更多選擇。

如果有人覺得某個行業的生產者太少、產量不夠,完全可以自己進入這個行業。

在自由市場中,如果消費者真的需要更多競爭者或產品,企業家早就抓住機會滿足這種需求了。如果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說明並不存在未被滿足的消費需求。

有人說現代企業規模太大,新人根本沒法競爭,因爲籌不到那麼多資金。這種說法忽視了一個事實:隨着開辦企業所需資金的增加,社會上的總資金量也在增加。

比如說,通過股份制,很多人可以湊錢一起創業。關鍵是看這個行業能不能賺錢、能不能服務好消費者。

總的來說,只要是自願組成的卡特爾,既不會破壞競爭自由,如果能賺錢

反而會讓消費者受益。在自由社會中,個人通過服務消費者來賺錢是完全合理的。

工會是自由市場下的卡特爾嗎?

工人也是市場中的商家,他們出售的是勞動力。

他們也會形成聯盟,比如美國汽車工人工會,美國編劇工會,美國醫生工會等等。

他們當然也是卡特爾,他們也是試圖聯合起來漲價,增加收入。

前面我已證明了,卡特爾是無害的,是不必干預的。

那麼,工會是不是也是無害的呢?

如果是自由市場下的工會,他們的命運與企業形成的價格聯盟也是一樣的,註定是無法長期存在的。

一個企業內部的員工,要集體要求漲價,但是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技能都不一樣,因此,他們也很難達成一致要求同步漲價。

一個行業內部的更是如此,美國汽車工人工會中,特斯拉的工人就不加入。

如果任由工人們自由選擇,那麼,這樣的卡特爾也是極不穩定的。中國幾大電器零售商也曾經搞過卡特爾,但沒過幾天,就有人主動降價,工人們也是一樣,只要有些工人對收入的要求更加迫切,就會主動降價先行出售自己的勞動力。

那麼,工會面臨不穩定的卡特爾,會怎麼做呢?

那就是使用暴力。

罷工第一步是成立工人糾察隊,以暴力的方式脅迫其他工人不要工作,你怕不上班挨老闆的罵?那你只能挨糾察隊的打。工人糾察隊第一階段的敵人是繼續上班的工賊。

歷史上,早期工會都幹過這種事。

但即使這樣,也不夠。因爲工人糾察隊往往只以工廠爲單位的地方出現,面對一個行業,工人們無法控制本行業其他的企業。

比如,通用汽車工人罷工要求漲薪,那特斯拉的工人就會去競爭通用的崗位,通用並不缺工人,外面有大量的工人等着進廠,這時工會哪怕用暴力逼迫了本企業所有員工一起罷工,依然達不成目的。

於是,工會進一步發展成爲了行業工會。

但行業工會,就能成功嗎?也不能。

因爲還有海外的生產,本國內的行業工會罷工再厲害,企業可以轉移,消費者可以買外國的產品,最終企業倒閉了,工會也完蛋了。

你知道爲什麼有那一句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麼?這時就需要跨國工會。

然而,這些手段依然達不成目的。

因爲企業家和你簽好了合同,約定了薪資,你合同期幹一半說要漲價,這是違約,企業家可以根據合同要你賠錢,還可以開除你。

這時,工會要成功,就需要法律給他們違約的特權。

也就是我隨時可以罷工,你出錢購買了我的勞動力,但我要求有毀約的特權,即我可以不按契約上班,我還可以不受處罰,你不能開除我,你不能在合同裡要求我賠償曠工帶來的損失,甚至我佔據廠區,不讓企業老闆開工,你也不能開除我。

由於卡特爾無法成功,所以工會想要達到提升工資的目的,就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要求法律上的特權。

當然這種特權會隨着他們的壯大越來越多。

比如行業准入權。

我現在當碼頭工人,月薪一萬,外面的工人月薪只有四千,碼頭企業要開除我怎麼辦?那我的月薪一萬就保不住了。

那就由工會來控制碼頭工人的數量。

如前所述,供給者減少產品,消費者不是可以反制嗎?不是可以減少消費嗎?但工會同時逼迫資方籤協議,你必須按這個價購買,甚至不能用高效機器來取代我。

資方作爲勞動力的消費者,失去了自由選擇的機會。

再比如,美國的醫生協會,就控制了醫生的考試 ,由他們來命題,決定這一個行業要多少醫生。同時,又控制政府,要求醫生必須有執照。

當然韓國的醫生眼光更爲長遠,直接控制本國醫生院學生的招生人數。

這時的工會,已經不是自由市場的卡特爾了,而是一個特權組織,他們不是自由聯合,而是靠威脅和暴力,他們不是最終接受消費者檢驗,而是強迫資方不得開除,必須購買。

他們還控制本行業的進入門檻,只允許我享受這一特權和高工資,其他的工人管他去死。

美國油漆工這種工種收入都很高,但普通美國人可當不上,因爲要經過幾年的學習和考試 ,並由人數由工會決定。

他們是以犧牲美國消費者利益,美國其他工人利益達成的高收入。

因此,工會的確是一種部分達成目的的卡特爾,但是他們是通過法律特權的方式達成的。在自由市場中,工會無法長期存在。

奇怪的民衆

在很多國家都出現過這種情況,一方面,很多人痛恨大企業,經常說他們壟斷,搞高價,搞卡特爾,損害消費者利益,要求政府管制。

美國自上世紀初就在搞反壟斷,搞死了很多大企業。

另一方面,人們卻無比嚮往卡特爾,紛紛組建工會,試圖聯合漲價。當手段達不成目的時,就開始向政府要特權。

這個世界上, 工會橫行的地方,都有工會法,都有對工會特權地位的保護。

你說荒唐不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