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在大廠後面做小工! 交大校長:臺灣小確幸多到過頭
臺灣高等教育問題不斷,各大校長都提出改革建言,尤其是少子化造成的低薪、沒衝勁,造成產學脫節、學術無法引領產業升級,甚至爲了拚論文數有造假、掛名的弊端;交大校長張懋中表示,臺灣就是太重視小進步,跟在別人的大發明後面做小工,「天天都在小確幸,小到過頭!」
張懋中接受《聯合報》專訪時表示,臺灣的問題就是不鼓勵大學教授做尖端的工作,只追求論文數量、卻不希望你變成愛因斯坦;「臺灣要跟世界頂尖大學比,最重要的是國際認同,不是發表了多少論文」,臺灣的論文數跟MIT、史丹佛大學比「甚至還超越」,但像是諾貝爾獎這種顛覆性貢獻,纔是獲得認同的關鍵。
▲學界要做的事情,是讓產業界有不一樣的發展前景。(圖/教育部提供,下同)
「臺灣每天都在小確幸,做過頭了!」張懋中說,臺灣總是等到別人有大發明之後,纔在大發明上做點小貢獻、跟在大工後面做小工,但「大學最重要的是要成爲偉大的大學」,這不是相對,而是絕對的;「比較的東西沒有意義」,拚命比論文數量,然後拿政府一點錢,做一點小事,大家都很高興,這就是小確幸,但「臺灣真正要的是發明未來」。
對於目前的產學脫勾,還有各大學都在進行的「產學連結」、「產學合作」,張懋中也表示,研究型大學要的是「引領產業」,不是去補產學落差的漏洞,不然國家哪有前途?「產業界有人才需求,應該跟科技大學合作,研究型大學要去創造新的未來、發展研究新的科技、甚至開創新的企業,不是培育業界需要的人。」
▲張懋中認爲,企業需要人才,要去找科大,不是找普大。
另外,針對現在綜合型大學越來越多、鼓勵學用合一,搶佔各領域的經費,張懋中認爲「大學應該要分類」,臺灣本來就很小、經費又很少,培育人才遠遠跟不上速度,但每一間大學又要做學術研究、教學、解決產學落差、幫學生找出路、幫企業培育人才、善盡社會責任等等,結果什麼也做不好。
政府現在鼓勵學生就讀理工科,限縮餐飲、觀光等產業人數,但交大長期跟新竹科學園區合作,張懋中認爲,「工業早就飽和了,現在只是拖延時間而已」,臺灣不能每次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引領產業、到達以前從來沒有過的地方,纔是學界應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