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變寶地 荒漠披“綠衣”——新疆積極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髮展之路
(原標題:戈壁變寶地 荒漠披“綠衣”——新疆積極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髮展之路)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
◎本報記者 吳葉凡 李 禾 樑 樂 王禹涵 劉 恕
二氧化碳被轉化爲植物生產的肥料;沙漠戈壁上長出綠油油的艾草;菌草代替木頭產出媲美蠶絲的絲料;羅布麻將“不毛之地”變爲生態寶地……
金秋時節,科技日報記者跟隨“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深入新疆採訪調研。短短十多天,從東到西,由南至北,在新疆廣袤的土地上,記者目睹無數變化正悄然發生——新疆依靠科技創新,走綠色發展之路,在天山南北唱響一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歌。
變廢爲寶,低碳引領能源產業發展
香蕉、番石榴、火龍果……這些本是生長在熱帶的水果,竟出現在了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一間實驗室裡。放眼望去,滿目綠色。
這是新疆慶華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疆慶華”)聯合多家單位共同建設的溫室氣體減排實驗室。新疆慶華是一家生產煤制合成天然氣爲主的企業。煤炭在合成天然氣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溫室氣體。近年來,多種碳減排技術路徑被用於煤制天然氣行業,從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煤炭高效清潔利用。
在溫室氣體減排實驗室內,煤制天然氣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被輸送到實驗棚內,作爲香蕉、番茄、蓮霧、秋葵等作物光合作用的養料。同時,實驗室還利用二氧化碳進行微藻培育。不同種類的微藻或轉化爲生物柴油,或用於鹽鹼地改良和提質增效使用。
“除了利用植物和藻類進行固碳的‘生物法’,我們還綜合運用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實現二氧化碳變廢爲寶。”新疆慶華副經理尹文越介紹,把二氧化碳直接液化做氣體產品屬於物理法,利用二氧化碳制甲醇則屬於化學法。
“此外,對於煤制天然氣過程中產生的其他產品,如多元烴、輕烴、重芳烴、酚類產品、液氨等,我們通過氨法脫硫將煤炭中的硫用來生產硫酸銨;剩下的煤渣還可以做建材,最終達到把煤‘吃幹榨淨’,提高煤炭轉化效率。”尹文越說。
荒漠、戈壁在科技的助力下也能披上“綠衣”,從“不毛之地”變身爲經濟發展“寶地”。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134團的光伏基地,一大片身高超過一米的艾草長得鬱鬱蔥蔥,與遠處稀疏的荒漠植被形成鮮明對比。
134團雖地處沙漠邊緣,但有着得天獨厚的光照條件。去年12月,中新建電力集團3GW光伏項目在這裡實現全容量併網發電,每年可向社會貢獻約15億千瓦時的清潔電能,相當於減少50萬噸標準煤燃燒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光伏板上綠電涌動,光伏板下綠植固沙。因早晚溫差大,水汽凝結在光伏板上後滴落,板下土壤漸生綠意。爲了將發展光伏和生態治理相結合,中新建電力集團採取擡高光伏陣列高度、拉大陣列間距等措施,便於後期艾草、沙棘、枸杞、酸棗等經濟作物的機械化種植,給“板下經濟”留出充足空間。
光伏板下種植中藥材的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也爲當地經濟發展開闢了新途徑。截至目前,光伏基地已無償提供超過500畝土地給種植戶,當地農戶種植的艾草畝產量可達600公斤,每畝淨收入約1500元。
點“草”成金,生態經濟不斷煥發活力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南側,塔里木河奔涌不息,旁邊是一望無際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在塔里木河及其支流兩岸的荒漠沙地、鹽鹼地上,生長着大片大片的野生羅布麻,面積約爲160萬畝。
“羅布麻不與糧爭水,不與糧爭地,像個‘綠圍脖’一樣鎖住塔克拉瑪干沙漠,實現了‘綠進沙退’。”尉犁縣副縣長、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姜黎介紹,羅布麻根系發達,耐乾旱、耐鹽鹼、耐寒暑、抗風沙的特性使其能在荒漠化地區生存,起到防風固沙,改良土壤等作用。
羅布麻還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其籽可入藥、花可釀蜜、葉可製茶、莖皮稈可制纖維。姜黎介紹,尉犁縣計劃完成修復羅布麻百萬畝以上,爲發展羅布麻產業提供充足的原材料支撐。截至目前,羅布麻春季種植、夏季摘葉、秋季採種、冬季收割等環節,帶動了周邊各族羣衆8000餘人就業,成爲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點“草”成金的綠色發展模式,讓新疆生態經濟不斷煥發活力。
在新疆圖木舒克市的新疆天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疆天鷺”),一卷卷再生纖維素長絲整齊地碼放在一起。這是該公司利用菌草纖維生產的絲料,織出來的布不僅絲滑透氣,還天然抗菌、綠色環保。
新疆天鷺總經理張繼明介紹,菌草纖維是採用最新一代綠色溶劑離子液體將天然纖維素溶解成紡絲膠液,通過物理法再生紡絲工藝製備的一種全新綠色纖維。
菌草纖維的利用爲當地各族羣衆帶來致富機會。“項目三期落成後可帶動就業2000人,提高了當地職工的收入水平。”張繼明說,原來當地職工收入每月2000到3000元,在新疆天鷺工作時的收入則能達到5000到6000元。
新疆天鷺車間分級工麥熱婭木·圖爾蓀去年10月來到企業,夫妻倆如今都在新疆天鷺工作。“我們已經有房了,準備買個車。”麥熱婭木·圖爾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