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時代漸趨落幕:中信、中金領降,中型券商人均薪酬反超頭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崔文靜 北京報道

如果能夠入職券商,尤其是頭部券商,曾被視爲年薪百萬不是夢。二十多年來,一批批的名校學子抱着高薪目標捲入券商,而如今,屬於券商的超高薪酬時代或已垂暮。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綜合採訪與調研發現,2015年、2021年,券業薪酬出現兩次峰值,彼時中金公司、中信證券等多家頭部券商人均薪酬均達百萬元左右;其中,投行、研究所等高薪部門年薪數百萬乃至上千萬者並不鮮見。如今,券業限薪疊加證券公司整體業績連續三年收縮,券商薪酬已經大不如前。

從半年報披露的薪酬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人均薪酬最高者爲“券業一哥”中信證券,人均薪酬37.05萬元,月均6.18萬元,是唯一一家月均薪酬在6萬元以上的內資券商。而在券商薪酬高峰的2021年,1-6月人均月薪在6萬元以上的券商多達17家。2021年上半年,中信證券人均月薪高達11.35萬元,接近如今的兩倍。

投行、研究所兩大昔日的超高薪酬部門,此番券業降薪中所受衝擊也最大,並且面臨一定裁員壓力。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超高人均薪酬昔日是頭部券商的專屬,如今一些腰部券商實現反超。今年上半年人均薪酬位列前五的券商中,頭部券商僅剩中信證券和中金公司,近五年來營業收入排名在25名-30名之間的長城證券、29名-42名之間的民生證券、44名-62名之間的首創證券,人均薪酬之高分別位列行業第五、第二和第三。

從業人員數量相對較少、投行IPO業務原有規模偏小(民生證券除外)、各業務條線投入比例調整相對靈活等,被視爲當前環境下腰部券商保持相對穩定利潤和人均薪酬規模的關鍵所在。

百萬年薪不再

來自投行、私募、研究所等多個業務條線的多位95後券商前臺(相對於中後臺)業務從業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其抱着實現年薪百萬的目標多年卷學歷、卷實習,終於進了夢寐以求的頭部券商與理想崗位。然而,腳跟還未站穩、券業集體降薪,職級緩慢提升,百萬年薪漸行漸遠。對於投行IPO部門,以及部分研究所的年輕人而言,現實則更爲嚴峻,有人戲稱“已經不求百萬年薪,只求別被勸退”。

降薪乃至裁員,是橫亙在券商從業者肩頭的共同重擔。從日前披露完畢的證券公司2024年中報來看,人均月薪在6萬元以上的已經僅剩中信證券一家,去年尚有11家,2021年的券業薪酬小高峰時更是多達17家。

縱使人均薪酬、應付職工總薪酬雙居第一的中信證券,其薪酬降幅也着實不低。其總薪酬由於人數增加曾於2023年有所增加,人均薪酬則是自2022年以來連年降低。2021年-2024年上半年,中信證券1-6月人均薪酬分別爲68.08萬元、41.98萬元、40.87萬元、37.05萬元。其中,2024年薪酬僅爲2021年高峰時期的54.42%。

2019年-2021年曾霸榜全年人均薪酬之最的中金公司,如今薪酬更是大不如前。其今年上半年人均薪酬僅爲28.81萬元,人均月薪4.80萬元,相較於2021年全年高達9.70萬元的人均月薪,已經腰斬不止。

相較於去年上半年,中金公司今年1-6月人均薪酬同比縮水24.64%。然而,這一降幅在證券公司中卻不算太高。記者梳理上半年應付職工總薪酬在5億元以上的45家券商發現,國聯證券、天風證券、平安證券、民生證券、浙商證券、財通證券六家券商同比降幅均在中金公司之上;其中,國聯證券人均薪酬降幅最高達到37.32%,上半年人均月薪3.04萬元。

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人均薪酬降幅在10%以上的共27家,佔比六成。人均薪酬正增長的只有興業證券、國元證券、東興證券、南京證券、第一創業、首創證券六家。

其中,南京證券、第一創業、首創證券增幅顯著,分別爲20.59%、22.123%和40.80%。三家券商具有一大共同特點:上半年營業收入、淨利潤雙雙逆勢增長。以淨利潤爲例,南京證券由4.58億元增至5.49億元,增幅19.87%;第一創業由3.83億元增至4.39億元,增幅14.62%;首創證券更是由2.75億元增至4.77億元,近乎翻倍。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多由上半年下發的券商年終獎,去年下發時間普遍延後,部分拖至下半年,規模有所縮水。然而,對於包括某中字頭頭部券商在內的不少證券公司而言,今年所發年終獎下發時間更晚,並且在去年縮水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骨折”。

有頭部券商從業者戲稱:“乍看到年終獎時沒看工資條,以爲是發了哪筆報銷。”該券商投行此番下發的年終獎金額多數爲月薪的1-3倍,而其管理層此前的年終獎約爲全年月薪之和的2-3倍。

'腰部"人均薪酬反超頭部

券業薪酬普降之下,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人均薪酬最高者不再是頭部券商,個別腰部券商實現反超。

記者根據Wind數據梳理髮現,限薪以前的2021年上半年,券商人均高薪以頭部券商爲主。彼時,人均薪酬在50萬元以上的共五家,分別爲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平安證券、華泰證券、東方證券。中信證券、中金公司、華泰證券的頭部券商之位毋庸置疑,東方證券與平安證券近年來營收排名也大多位於行業第十名至第十五名之間。

2021年年底開始,破除“金融精英”“唯金錢論”的要求逐漸興起,爲了響應監管要求,券商逐漸下調薪酬。由於彼時頭部券商人均薪酬較高,是監管關注重點,其薪酬下調的力度也相對更大,這一變化在2022年券業薪酬中初步顯現。

然而,響應監管要求的券業降薪剛剛起步,證券公司的業績隨即走上下坡路。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2022年證券公司淨利潤同比銳減25.54%,2023年再度小幅下降3.14%。利潤下滑之下,券商下調不再侷限於監管引導,基於公司經營需要的降薪也隨之到來。

用某券商資深人士的話來說,“2022年降薪主要源於券業限薪;2023年降薪是限薪與券商利潤下滑疊加;今年限薪影響已經顯著減小,券業整體薪酬大降則是券商業績‘寒冬’之下公司經營的需要。”

三年之後的今天,人均薪酬TOP5已經不再是頭部券商的天下,轉而變爲中信證券(37.05萬元)、民生證券(29.33萬元)、首創證券(29.01萬元)、中金公司(28.81萬元)和長城證券(27.81萬元)。除了中信證券和中金公司,其他券商近五年來營業收入均在20名開外。其中,長城證券表現最好,在23名-30名之間;民生證券位於29名-42名之間;首創證券更是在44名-62名之間,屬於十足的腰部券商。

券業人均薪酬較高者,爲何新添腰部券商身影?根據受訪人士分析,或與三大因素密切相關。

首先,從業務架構來看,相較於投行、研究所等各個業務條線均實力強勁的頭部券商而言,部分腰部券商更爲倚重自營等少數業務條線。在如今的大環境之下,伴隨IPO節奏收緊與降費降傭的全面落地,投行、研究所利潤大降,尤其是投行,成爲收入同比縮水最爲嚴重的業務條線之一;受此影響,投行等佈局力度更大的頭部券商所受衝擊也相對更大。

與之相反,自營成爲券商業績勝負手,公司總營收更爲倚重自營業務的部分腰部券商,反而得以維持相對較好的業績表現。

其次,從券商規模來看,相較於腰部券商,頭部券商人員規模龐大。今年人均薪酬位居前五的券商中,中信證券人數高至2.6萬人,中金公司亦達1.5萬人,而民生證券、長城證券則爲3000餘人,首創證券更是不到2000人。

“如今,除了債券相關業務以外,券商難以尋得其他業務增量,目前創收主要源自存量業務。”某券商人士告訴記者。在增量業務銳減的情況下,券商整體營業收入有限,人員基數更大、用工成本更高的頭部券商往往面臨更大的業績壓力,其降薪需求也相對更高。

再者,券商業績壓力大增之下,降低用工成本成爲必然選擇,降薪和裁員是最爲重要的途徑。今年上半年,已經有不少券商相繼啓動變向裁員,頭部券商目前裁員力度相對較弱,人員流失比例低,平均之後的人均薪酬也因之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