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標準更嚴 醫曝:控制這數值以下 防染疫轉重症

高血壓標準更嚴 醫曝:控制這數值以下 防染疫轉重症。(示意圖/Shutterstock)

高血壓不只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風險因子,更可能增加COVID-19的重症及死亡率!每年5月17日爲世界高血壓日,國健署指出每4.4人死亡中就有1人死於與高血壓直接相關的三種疾病。呼籲疫情期間,更應做好自我血壓的量測工作,注意血壓變化,才能遠離高血壓及併發症的發生。

●血壓控制要在130/80以下! 助降低中風、心血管疾病風險

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醫師接受《潮健康》採訪表示,今年高血壓治療指引更新版本中有兩大重點,第一強調居家血壓的重要性,鼓勵民衆正確執行「722」,每週7天量測血壓,以利血壓控制穩定。第二是根據國內外研究資料,統一將高血壓標準下修爲130/80毫米汞柱。

吳彥雯醫師指出,數項大型研究如2015年《SPRINT》研究,以及近年兩岸地區針對亞洲老年人的《STEP》試驗,都已證實血壓控制較低的族羣,能減少心臟、腎臟病變,以及中風、心肌梗塞和腎病變風險。若能將高血壓控制在較低數值,可得到較佳的器官保護,尤其是中風、心血管疾病將顯著下降。

(圖/潮健康提供)

老年人控制血壓標準可較寬鬆?吳彥雯醫師表示,年長者的確有藥物敏感度、姿勢性低血壓或多重藥物交互作用等等考量。端視本身爲「健康高齡」或「不健康高齡」的狀態。長者如果以130/80毫米汞柱爲標準,沒有不舒服或副作用,應儘可能將血壓控制在標準之下,有助於減少中長期併發症,更能保護器官。

●高血壓會增加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居家務必量測3數值

疫情是否導致國人高血壓控制不良?吳彥雯醫師表示,去年疫情爆發時的確回診率下降近5成,今年雖然Omicron確診人數攀升,回診率只略減5%-10%,顯示國人漸爲了解疫情之下,高血壓等慢性病控制的重要性。另外,也有部份民衆長期忽視血壓數字,直到施打疫苗纔開始重視血壓問題。

Omicron病毒傳染力強,社區感染率預計將持續上升,吳彥雯醫師指出,每個人接觸病毒演變成重症的機率差異非常大。綜合多個觀察性研究發現,若只有高血壓一項風險因子,演變成重症或死亡風險約上升一到兩倍。但如果是高血壓合併其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再加上其他風險因子如年長、抽菸等,重症與死亡風險更大幅上升,不可以道里計,必須非常小心。

吳彥雯醫師提醒,除了施打疫苗,做好防疫措施如勤洗手、戴口罩之外,對慢性病患者而言,防疫期間注意身體狀況,包括量測血壓、血氧、心跳,以及規律用藥控制好慢性病,都是影響身體保護力的重要關鍵,不可輕忽。

(圖/潮健康提供)

●高血壓藥與抗病毒藥有交互作用? 應準備自身用藥清單

不少民衆關心心血管疾病藥物與口服抗病毒藥的用藥安全。吳彥雯醫師指出,輝瑞的口服抗病毒藥Paxlovid會經由肝臟酵素代謝,因此與血壓藥種類中的鈣離子阻斷劑可能有交互影響,導致身體藥物濃度上升,但影響並不甚大。

反而是心血管疾病其他用藥如抗凝血藥、抗血小板藥、降血脂藥、抗心律不整藥物的交互作用機制複雜,建議病人準備自己平時的用藥清單,在醫師問診開立處方時雙重確認,確保自己的用藥安全。

(圖/潮健康提供)

●正確量測血壓722法則 高低血壓差60以上要就醫

吳彥雯醫師提醒,居家量測血壓的「722」法則,首先要注意量測血壓時應保持正確姿勢,避免翹腳、身體未靠椅背、雙腳未平放地面等錯誤動作。第一個「2」是指每日起牀後一小時與睡前各量測一次;第二個「2」是每回量測2次取平均值,若有心律不整或心房顫動等疾病,須量測3次平均較爲準確。

血壓差異太大也要特別注意,吳彥雯醫師表示,若2次量測血壓差異過大,建議休息一段時間後再量測。當兩隻手收縮壓差異大於15毫米汞柱(mmHg)以上,血壓較低的手臂側可能有鎖骨下動脈狹窄等問題。至於收縮壓與舒張壓相差大於60以上,可能與主動脈閉鎖不全等疾病有關,應適時就醫諮詢心臟內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