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跑步進場科創投資:與地方國資組隊成標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閆啓 北京報道

近日,四川省國資委與清華大學共同發起組建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正式成立。該基金採用母子基金架構,母基金整體規模100億元,首期規模30億元,由四川16家國有企業共同出資設立,北京智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中信建投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聯合擔任管理人。

據瞭解,該基金將優先使用清華大學科技成果項目庫,並建立前沿探索子基金支持清華大學進行原始性、前沿性創新研究,爲基金持續不斷提供項目來源。投資方向上,通過設立專業子基金投向人工智能、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先進材料、生物醫藥、未來交通等。

在大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的當下,地方國資的招商訴求和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期望達成了統一,高校和地方國資組合發起基金成了這個時代股權投資行業的一抹縮影。

但值得注意的是,成熟的市場既需要促進當地經濟的企業,又需要能夠引領未來的企業,同時也需要能夠創造回報的項目。這需要國資、高校、市場化投資機構等不同類型的主體在合適的行業和階段去接棒和退出,才能實現整個創投鏈條的良性運行。

高校作爲創新源頭聚集地,吸引各方資本青睞

去年3月,四川省與清華大學簽署《深化產學研融合發展合作協議》,提出共同發起組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如今雙方的合作進一步落地。其實早在2014年8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就與清華大學簽署了省校戰略合作協議,此後2016年3月,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更是落戶四川省,雙方合作持續深化。

如今省校戰略合作已成爲四川省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抓手,過去10年間四川省先後與國(境)內外35所知名高校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十年來,累計引進人才33.9萬人次,共建科研機構236個,轉移轉化科技成果1萬餘項。

在大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當下,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成了必然要求。而高校作爲我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轉化運用的主要供給方。尤其是一系列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措施密集出臺,我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成效不斷提升,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近日,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發佈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中指出,2023年,我國高校院所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和技術開發、諮詢、服務6種方式轉化科技成果的總合同金額達2054.4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0%;當年到賬金額達1352.7億元,總合同項數達64萬項。

其實不僅是各地政府,對於國內的風險投資機構來說,“投早、投小、投科技”也已成主流,源頭創新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因此投資機構們不約而同地直接將目光投向高校實驗室團隊,積極投資那些有潛力的項目。北京一家專注能源投資的機構合夥人表示:“各個高校相關的最新技術情況我們都十分了解,如果我們看到一個新技術在產業上有需求,我們甚至會直接找到該團隊,幫助他們創業。”

尤其是像清華大學這樣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貢獻突出的高校,更是備受風險投資關注。不管是在當下大火的AI大模型還是人形機器人領域,明星獨角獸項目中清華系團隊幾乎佔據了行業半壁江山,那些能夠在這些項目創業之初就接觸到並參與到其融資的投資機構無疑是幸運的。北京一家美元VC的公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除了老闆的個人捐贈外,爲了和清華某學院保持密切的關係,第一時間掌握各個實驗室團隊的技術進展和出來創業的意向及動態,每年僅和其合作的各種贊助費用都在百萬級別。”

高校活躍度不斷上升,和地方國資組隊成標配

不僅是在創業上,在投資領域高校的活躍度也持續上升,近年來各個高校成立創投基金、母基金的消息也此起彼伏。一位科技投資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在科研成果轉化的大趨勢下,本身擁有人才和科研優勢的高校,自然會希望建立一個產業閉環,那進入到投資環節也順理成章。

國內高校中走在前列的依然是清華大學,其投資孵化之路最早始於1983年成立的清華科技園。清華科技園不但孵化超過1500家企業,並且隨着不斷髮展也從中獨立出了啓迪之星、荷塘創投等專業的投資機構。清華大學與深圳市政府共同成立的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早在1999年發起成立了深圳清華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力合科創前身)。成立以來力合科創累計孵化服務企業4000多家,投資高科技企業近500家,完成了200多個科技成果的轉化。

該投資人認爲:“對於高校這樣的非市場化機構來說,產業方面經驗方面仍是相對欠缺的。相比起直接投資,高校更多的是通過設立母基金來鏈接科研成果和社會資本。通過市場給高校出來的創業企業合理的估值定價,也更有利於企業未來更好的發展。”

四川省國資委與清華大學共同發起組建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金並非清華大學第一次與地方國資發起設立母基金。更早在2015年,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聯合清華大學、嘉興市政府等共同發起成立浙華紫旌母基金,首期規模10個億,目前已投資16支子基金,子基金總規模超過100億元。

不僅是清華大學,去年12月復旦大學宣佈聯合地方政府、國企及市場化機構共同發起成立復旦科創母基金,首期總規模10億元,全力構築校內校外科技成果轉化生態圈。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排名靠前的高校在過去幾年都設立了基金以助力科研成果轉化。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高校比起內地高校也不遑多讓。同樣是,香港大學創業引擎基金啓動,首批聯合基金合作方包括DEFTA Partners、戈壁創投和中科創星,首批合作基金的合作方則包括海闊天空創投、英諾天使創投、光大控股和真格基金。更早的2022年,香港大學還以LP身份投資了李澤湘教授李澤湘的XbotPark機器人基地旗下的東莞清水灣二期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今年6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科創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在廣州南沙區揭牌。港科大(廣州)與廣州產投集團宣佈設立10億元環港科大(廣州)科技成果轉化母基金,用於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不難發現,幾乎在每一隻高校母基金背後,總能發現地方國資的身影。國資的訴求是招商,通過投資不斷完善當地優勢產業,或者促進當地產業升級轉型,而源源不斷的人才和創新則是背後支撐的基礎。而高校往往是圍繞自身優勢學科,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在大力發展科技創新的風潮下,地方國資和高校的訴求就這樣達成了一致,這對組合迅速被推到了創投舞臺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