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室裝人臉識別監控,有必要嗎
本月,南昌大學在全校教室安裝了高清攝像頭和錄音設備的行爲引發爭議。10月20日,最新的媒體報道顯示,目前該校大部分教室一前一後安裝了雙攝像頭。接受採訪的一位南昌大學的大二學生說,“直到開學啓用了纔給我們發通知,聽說是課下自習也錄,有這個必要嗎?”
網傳南昌大學某課程羣聊天記錄截圖
公共場所安裝監控設備如何設限,是近年來屢被討論的話題。在高校教室內安裝監控,則將這一話題突出放大。大學校園是一個有限的公共空間,在這個公共空間生活學習的羣體範圍相對明確。南昌大學此前回應,其目的是監督學生上課玩手機睡覺的情況,繫上級要求,信息內部使用,“很多學校都這樣做”。大學生已然成年,需要也能夠對自己負責,學校對其管理教育不應仍像是小學中學那般過於“操心”,以這樣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管理,實則無限放大了私域被透視的可能。
這也就涉及更爲重要的問題,高校安裝攝像頭,學生的知情權是否被尊重?儘管高校安裝攝像頭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否徵求過學生意見?學生不同意個人隱私被攝錄又該如何解決?在南昌大學公示的《智慧安防三期採購項目需求徵集意見公告》顯示,採購的攝像頭規格均帶有人臉識別及智能檢索功能,包括支持目標抓拍、以圖搜圖、按姓名檢索等。這即意味着攝像頭下學生的一舉一動都將會對號入座,那徵得學生同意就更有必要了。
2021年底施行的《個人信息保護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在公共場所安裝圖像採集、個人身份識別設備,應當爲維護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國家有關規定,並設置顯著的提示標識。所收集的個人圖像、身份識別信息只能用於維護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用於其他目的;取得個人單獨同意的除外。顯然,高校以監督學生學習生活爲目的安裝攝像頭的初衷,是有違現行法律的。而從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評估的角度看,在教室加裝支持人臉識別攝像頭,無形中已經束縛了老師和學生,大學開放自由的學術氛圍也會因爲攝像頭受到限制。
大學校園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公共空間,因此攝像頭的安裝必須出於正當目的,如大型考試監控等。退一萬步說,高校想通過新技術來實現在信息社會下的高效管理,那就必須嚴格遵照法律,徵求相關人羣的同意。新技術確實給當下社會帶來許多便利,但諸如教室加裝人臉識別攝像頭,宿舍查寢使用執法記錄儀等手段的出現,使得大學生的隱私權邊界不斷被衝破。教會大學生合理合法維護自身權益,本就是大學教育的題中之義。當大學教室安裝人臉識別攝像頭,無死角介入學生學習生活,學校自身還能否取得學生信任?
除此之外,在帶有人臉識別和智能檢索功能的攝像頭下生活,人們必然會在無形中感受到壓力,由此可能產生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又該何解;人臉識別攝像頭攝錄下的海量個人隱私信息該如何脫敏處理,該如何保存和防護。這些問題,高校在安裝攝像頭時,是否有過重點考量呢?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