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治理腳步慢 臺中開三帖藥、北市增綠覆

「都市風廊」讓路給風走,替熱島北市降溫,圖爲廣慈社宅。記者黃義書/攝影

全球暖化加上熱島效應,造成都市升溫加劇,高溫化不僅不利減碳,也讓宜居城市願景愈來愈遠。如何幫都市退燒?中央還在研訂調適方案,地方僅少數縣市剛起步,高溫治理腳步遲緩。

由環境部與國科會共同發佈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二○二四」示警,如全球暖化無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臺灣的夏天可能長達七個月,高溫超過攝氏卅六度的天數將增加七十五天。

環境部長彭啓明發現,臺北盆地、臺中、高雄、臺南等都會區都愈來愈熱,但只有少部分縣市主動在做降溫策略,中央對極端高溫問題尚無部會主責;預計最快明年夏天提出高溫調適的國家政策,並擬定短中長程計劃。

臺中市府四年前打造中市溫溼度監測網,開出「引風、增綠、留藍」三帖都市退燒藥,是提出完整都市降溫策略的縣市先鋒。

市長盧秀燕表示,「引風」就是讓路給風走,都發局修改辦法約束沿風廊建物的棟距和麪寬,讓風能在市區流轉散熱。「增綠」是逐年增加植栽面積,緩解都市熱輻射也兼具改善空氣品質,並獎勵新建築立體綠化。「留藍」是透過臺中八條水系引風,搭配植栽帶走城市熱氣,並改善既有水環境,發揮降溫功能。

臺北市百年來均溫升高一點八度,增幅在亞洲城市排名第二,臺北的都市熱島強度也居全臺之冠。北市都發局今年提出「都市降溫宜居家園專案計劃」,局長王玉芬表示,要透過體感降溫減碳、建築能效降碳、密集綠覆固碳三大策略,爲臺北拚體感降溫至少兩度。

北市都發局副總工程司林芝羽說,專案計劃法制化後會有創新方案,例如在增加綠覆率方面,不再只看綠地面積,而是強調遮蔭、涼適的效果,也就是把樹冠的樹蔭養大、增加建築基地平面與立體的綠化程度;沿人行道的遮檐和騎樓還有進步空間,目的就是讓人待在戶外時比較舒服,就會減少室內的耗能排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