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後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膠東在線6月12日訊一提到高考引發的心理問題,許多家長很自然地會想到發生在高考前或高考時。事實上,每年高考後,到醫院或心理諮詢機構進行諮詢的學生和家長特別多。那麼,高考後考生應該如何調整心態?出現心煩、躁動、失落、焦慮等負面情緒應該怎麼辦?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心理專家的建議。
將焦慮情緒保持在合理範圍內
在不少人眼中,高考結束就意味着“解放”,從高度緊張到突然放鬆,高考生的心理狀態會與考前產生很大變化。而且考試後還要經歷查分、報志願、等錄取等等,所以考試後考生要面對的心理考驗並不亞於考前。
“等成績心裡很焦慮,其實這種焦慮是一種正常情緒,但是一定要保持在適度的範圍內,也就是說這種情緒不能影響我們的生活,比如有些家長焦慮得吃不下、睡不着,做什麼都沒法安心,甚至出現身體不適等症狀,這屬於過度焦慮了,對身心是有害的,我們要及時克服。”煙臺市心理康復醫院心理諮詢科副主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林聰聰說道。
考生和家長要學會從緊張忙碌的高考中解脫出來,不要陷入由考前緊張到考後焦慮的狀態中。情緒就像一根橡皮筋,一點一點抻它,越抻越緊,這個橡皮筋最後就斷了。人的情緒也是這樣,情緒總是很緊繃,不放鬆,遇到一點事情,就很容易崩潰。林聰聰建議,高考結束後,家長和考生都要放鬆下來,特別是考生,可以去做一些考前想做但沒做的事情,比如約朋友出去玩、全家旅遊、學車、看小說、追劇等等,但要注意在娛樂的同時保持正常作息,切忌過於亢奮,對身心健康帶來危害。
端正心態正確面對成績
高考成績出來後,往往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不可能所有學生都發揮得完美。當成績不理想時,考生容易出現悲傷、難過、哭泣、煩躁等心理狀態。很多高考失利的孩子都有這樣的想法:身邊的同學都考得挺好,就我自己不好,我就是不如別人,我這三年的努力全白費了。甚至開始全盤否定自己,覺得人生沒有了希望,活着沒有了意義。“其實,這是考生容易陷入的一種認知誤區。”林聰聰表示,“高考分數的呈現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比如個人的智力因素、知識儲備、心態、運氣、考試時的天氣、考場環境、監考老師等等。但很多考生單純只把失利結果歸咎在自己身上,這是不客觀的。所有的因素都是高考檢驗的一分子,成績在一定範圍內的波動是正常現象,所以我們要端正心態,調整認知,才能從容面對並接納考試結果。”
林聰聰提醒,面對高考失利,考生的一種表現需要引起家長注意:部分成績不理想的孩子在看到成績後並沒有表現出悲傷、難過、哭泣,相反,他表現得很平靜,沒有情緒反應,感覺進入一種麻木、無感的狀態。而這種麻木是一個危險信號,可能會預示着之後一些更嚴重心理問題的發生,所以作爲家長應密切關注考生的情緒變化。
除此之外,也有考生的成績超出預期,有的孩子傾向於過度放縱自我,每天忙於聚餐、通宵上網、通宵打遊戲等,出現作息紊亂、精神亢奮激動、失眠等現象。大部分孩子在經歷了短期興奮後會迴歸到正常生活,但仍有部分孩子陷入長期的精神亢奮中,對身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林聰聰表示,考生正確的處理方式應該是喜悅過後及時冷靜,迴歸正常生活,爲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做一些科學合理的規劃和準備,或是利用假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幫父母做點家務活等等,以健康有益的方式豐富自己的生活,開拓自己的視野。
父母應及時調整心態爲孩子減壓
高考後父母的態度對考生的心態影響很大,有時甚至遠遠大於成績本身,所以家長也要適時調整心態,充分發揮“避風港”作用,及時爲孩子進行心理減壓。那麼,家長應該做些什麼呢?
“家長在這個期間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們說情緒具有傳染性,家長在這時情緒一定要穩定。切忌考試後不停追問孩子考得怎麼樣?或是爲孩子分析將來怎麼辦等等,這些都會對孩子心理造成壓力。要避免把正常的情感溝通變成情緒暴力,甚至是逼問。”林聰聰說。
首先,家長要跟孩子一起建立“上、中、下”三種應對策略。如果考得特別好,是一種什麼樣的選擇和道路;如果考得中等,應該怎樣;如果考得很差又該怎樣。多重的應對方案能夠很好地幫助孩子減少心理壓力,幫助穩定其心理狀態。
其次,高考過後,家長最好不要再幫孩子去打理他們的日常事務,相反要創造機會讓孩子主動幫着做家務,這不僅能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爲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做準備,也是孩子孝敬父母的好機會。
最後,對於受挫感強的孩子,家長一定要密切關注,謹防極端負面情緒的產生。如果孩子持續三週以上出現情緒低落、失眠、厭食、身體不適等症狀,家人又沒有好的辦法使其緩解,應及時帶孩子到專業醫療機構,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最後,林聰聰想告訴廣大考生和家長的是,高考很重要,但往後的人生更重要。高考只是通向未來的第一站,希望孩子們可以帶着一顆勇敢、樂觀的心,向未來,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