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視的疾病——心力衰竭

10月29日,鄭州市中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崔瑩做客《醫生說》節目,和您聊聊心力衰竭那些事。

心力衰竭是一種複雜的臨牀症狀羣,是各種心臟病的嚴重階段,其發病率高,五年存活率與惡性腫瘤相仿。據我國五十家醫院住院病例檢查,心力衰竭住院率佔同期心血管病的20%,死亡率卻佔40%,提示預後嚴重。

心力衰竭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於心臟功能減退,無法有效輸送足夠的血液和氧氣來滿足身體的日常需求。一般分爲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及全心衰竭,其中左心衰竭最爲常見。

病因解析:

心力衰竭的病因多樣,包括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這些疾病可能導致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改變,從而引發心力衰竭,嚴重者可能導致死亡。

高血壓:長期高血壓導致心臟後負荷增加,引起心肌肥厚、心室擴張、心肌重構,最終導致心力衰竭;

糖尿病:則通過影響血管結構和功能,引起心肌病變,導致心力衰竭;

冠心病引起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以及心律失常等因素,均會對心臟功能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心肌梗死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導致心肌壞死,影響心臟功能;心律失常導致心臟功能異常,影響心臟泵血功能,最終導致心力衰竭。

症狀識別:

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狀較爲隱匿,不易被發現,可能表現爲頭暈、乏力、心慌、心悸、腹痛、腹瀉、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睡眠質量下降、水腫、少尿、體重增加及情緒波動等,但隨着病情發展,患者會逐漸出現勞力性呼吸困難、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咳粉紅色泡沫痰等。這些症狀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還可能預示疾病的惡化,需引起高度重視。

預防策略:

基礎疾病管理

1.控制高血壓:定期監測血壓,遵醫囑服藥,維持血壓在正常範圍。

2.糖尿病管理:嚴格控制血糖水平,定期監測,通過飲食、運動及藥物等手段,保持血糖穩定。

3.血脂調節:合理飲食,減少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必要時服用降脂藥物。

生活方式調整

1.戒菸限酒:徹底戒菸,限制酒精攝入,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對心血管系統的進一步損害。

2.控制體重:保持正常體重,避免肥胖。

3.健康飲食:均衡膳食,多吃富含纖維的蔬菜水果,減少鹽分和飽和脂肪的攝入。

4.適量運動: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增強心肺功能。

5.情緒管理:保持樂觀心態,學會減壓放鬆技巧,如冥想、瑜伽等,避免長期處於高壓狀態、焦慮和抑鬱。

6.定期體檢:定期進行健康體檢,包括心電圖、心臟彩超等項目,以便及時發現心臟異常並採取措施。對於已確診的心力衰竭患者,更應密切關注病情變化,定期複診。

7.及時就醫:出現胸悶、氣短、心慌、體重增加等症狀時,及時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護理與管理:

飲食管理

1.低鹽飲食:嚴格限制每日食鹽攝入量,一般不超過5克。

2.水分控制:根據病情調整飲水量,保持水分平衡,避免過量飲水導致水腫。

3.營養均衡:增加蔬菜、水果和全穀類食物的攝入,補充鉀、鎂等微量元素。

運動管理

1.個性化運動計劃:在醫生指導下制定適合個人的運動計劃,逐步增加運動強度和時間。

2.運動監測:運動過程中注意心率、血壓等指標的監測,避免過度勞累。

情緒與心理支持

1.積極心態: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認識到心力衰竭並非不治之症,通過合理治療和管理可以控制病情。

2.社交互動:與家人、朋友保持密切聯繫,分享感受,獲得情感支持。

3.心理諮詢:如有必要,可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緩解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

健康宣教:

普及知識:通過多種渠道(如健康講座、宣傳冊、網絡平臺等)普及心力衰竭的相關知識,提高公衆對疾病的認知度和預防意識。

患者教育:針對心力衰竭患者及其家屬開展專題教育,講解疾病的發病機制、治療原則、自我管理技巧及急救措施等,增強其自我護理能力。

社區參與:鼓勵患者及其家庭積極參與社區組織的健康活動,如心臟康復課程、病友交流會等,分享經驗,相互鼓勵,共同應對疾病挑戰。

心衰的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心衰大致分爲溫陽、益氣、利水三種方法,旨在通過調整人體內部環境,增強心臟功能,緩解心衰症狀。

1. 溫陽:很多心衰患者存在陽氣不足的情況,需要溫振元陽。常用藥物包括附子、乾薑、肉桂等,這些藥物能夠溫振心陽,緩解心衰引起的相關症狀。

2. 益氣:主要是大補元氣,用藥首選人蔘、紅參、黨蔘、太子參等。這些藥物能夠補氣,同時對於心衰引起的心悸氣短、乏力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效果。

3. 利水:心衰患者常伴有水腫,因此利水消腫是治療的重要一環。常用方劑包括真武湯、苓桂術甘湯、五苓散等,這些藥物能夠利水消腫,改善水腫症狀。

通過上述綜合措施的實施,可以有效提升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質量,延緩病情進展,減輕社會負擔。

THE END

文字:程鷹

編輯: 李洋

統籌: 馬松林、李昌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