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嘆薪資追不上物價,臺灣網民曬30年前薪資表:幾乎沒漲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陳立非】今年是臺灣“最低工資法”實施元年,首次最低工資審議會9月4日上午10時登場。連日來,有關民進黨當局號稱連年調漲工資、但島內民衆始終無感的新聞,引發社會的強烈關注。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9月3日報道,一名網民在臺灣社交網站PTT上發帖分享了1996年《時報週刊》整理的島內16家銀行新職員的薪資表,該表顯示底薪最低都有3.3萬元(新臺幣,下同),另有兩個月以上獎金,部分銀行還會發放配股紅利。他感嘆,“各銀行新進人員薪資幾乎都是3.5萬元起跳,那不就跟現在差不多嗎?”但回看當時的物價,雞排35元,便當50元,如今都漲到百元以上,“真的是萬物都漲,就薪水沒有漲”。該帖子迅速引起熱議,有網民感嘆,“物價漲幾倍,薪資漲0.X倍”。也有人回憶30年前當銀行職員真的很風光,“之前銀行業是超級好工作+鐵飯碗”。

9月4日,島內最低工資審議會議在臺“勞動部”舉行。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道,全臺產業總工會主張,依照過去“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全數反映、經濟增長率勞資共享”的原則,最新島內經濟增長率預測值爲3.9%,CPI年增率爲2.17%,明年最低工資調幅至少應爲4.12%。但島內工商團體認爲,調幅應以軍公教加薪3%爲重要參考指標,不宜偏離太多,希望降低中小企業經營成本逐年上升的壓力。全臺商業總會理事長許舒博認爲,調漲3%至4%是可商議的範圍。最後經過4個小時討論,最低工資審議會拍板決議2025年島內最低工資月薪調漲幅度爲4.08%,從現在的27470元調升到28590元,時薪調漲3.8%,從183元漲到190元。

臺媒注意到,島內工鬥團體、中華電信工會、臺鐵產工、郵政產工等團體4日上午前往臺“勞動部”前針對最低工資審議發表聲明。他們呼籲落實蔡英文最低工資3萬元的承諾,建立最低工資調漲底線公式,同時時薪與月薪落差不應過大。

事實上,蔡英文在任8年,民進黨當局一直宣稱基本工資年年調漲,但大多數臺灣民衆對此基本無感。民衆許女士日前在接受臺媒採訪時說,“薪資調漲沒什麼感覺,物價也在漲呀,漲幅比薪水調的多”。臺大學者辛炳隆稱,“縱使我的薪資漲了3%,超過CPI的年增率,可是跟我平常的外食費用,或者房租等價格漲幅來比,薪資還是低的,所以當然就會無感”。島內人才中介表示,雖然一些行業月薪調漲,但仍有2/3的產業月薪低於平均水平,“顯示出高薪者少、低薪者多的金字塔型結構”。

臺灣《工商時報》9月4日發表社論稱,儘管民進黨當局再三宣揚基本工資已調漲,但多數受僱員工似乎感受不到此項政策,原因可歸納如下:第一,CPI無法反映實際的通脹壓力。目前CPI統計包括七類、395個項目羣產品(或服務)價格變化,由於一般家庭並非購買全部產品(或服務),而是偏重部分項目,導致物價指標與一般家庭的通脹感受脫鉤。第二,島內經濟增長不易顯示廠商經營狀況。民進黨當局以“CPI漲幅加上GDP增幅之半”爲調漲基本工資的公式,但實際卻因廠商目標市場景氣不同而導致感受相異。第三,受惠對象並未普及整體受僱員工。依據臺“勞動部”統計數據,近年來島內受僱員工維持在約1150萬人,其中全職受僱員工約820萬人,扣除境外員工後,受惠於基本工資調漲的受僱員工約200萬人,其佔比不及兩成,且集中在基層、技術能力末端。第四,成本壓力讓廠商難以固定提高薪資。臺“主計總處”統計顯示,較爲穩定的“經常性薪資”佔受僱員工收入的比重,從2016年的68.5%下滑到2022年的66.3%;相對不穩定的“非經常性薪資”收入佔比則從17.6%上升到19.9%。這意味着,通過基本工資持續調漲,難讓廠商同步提高受僱員工薪資。

文章稱,臺灣低薪的癥結,涉及產業結構升級或轉型,絕非單純通過調漲最低工資就能解決。此外,“更讓我們擔憂的是,近年國際經濟環境劇變所延伸的威脅與日俱增,與全球聯結頗深的臺灣經濟一旦受外部衝擊而轉爲衰退,薪資凍漲的夢魘恐再現,此一風險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