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積石山:活動板房裡不滅的希望

(原標題:甘肅積石山:活動板房裡不滅的希望)

開欄的話

新春將至,萬家期待團圓。那些奮戰在艱苦地區、特殊行業的建設者們,是如何在寒風中堅守崗位的?遭受洪水、暴雪、地震的災區羣衆,重啓後的新生活過得怎麼樣?鐵路、民航、公路等交通行業的年輕人又是如何保障羣衆出行的?《中國青年報》派出多路記者,深入一線,親身體驗,全媒體報道這些可愛可敬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者。

——————————

進入農曆臘月,一場突如其來的寒流襲擊隴原,各地氣溫驟降。在甘肅積石山地震受災羣衆集中安置點,高原戶外寒氣襲人,而活動板房裡卻是一派暖意融融。

在大河家鎮梅坡村安置點,57歲的法剛這幾天把爐子燒得很旺,沒有覺得冷,“我們現在的任務就是帶好孫子,天氣變了,可不能讓兩個寶寶感冒”。

2023年12月18日,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發生6.2級地震。法剛家的房子裂了,成了危房,全家被安置到中鐵二十一局援建的首批活動板房。之後幾天,安置點通了電、有了自來水,米麪油這些基本生活物資也都全了。看到一家老小生活有了保障,法剛27歲的兒子法國強就帶着媳婦回到西寧打工。

“日子還要繼續,他們兩個年輕人還得抓緊掙錢養家。”法剛讓兩個年輕人放心,自己和老伴承擔起照看年幼孫子的任務。

法國強之前曾在北京、廣州打過工,這兩年媳婦生娃,家中老小都要照料,就回到了離家不遠的西寧,每個月能掙三四千元。他說這次帶媳婦一起去西寧,“就想着兩個人可以互相照料,還可以多一份收入”。法剛有哮喘病,幹不了重活,之前在家只種着5畝地,他打算開春後還要養一些牛羊來增加收入。

這些天,村子召集受災羣衆開了好幾次會,安排災後重建,聽取羣衆意見建議。法剛每次都會準時參加,會後全家開視頻會,一起商量開春如何重建家園。“國家有幫扶,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也得振作起來,未來的日子還得靠自己努力。”每次打視頻電話,他都會鼓勵全家自力更生。

在梅坡村4社安置點,這些天來,13歲的六年級學生馬婷也沒閒着。她一邊幫家人做家務,一邊帶着四年級的弟弟馬國榮複習功課、做寒假作業,爲新學期做準備。

“地震發生後,學校教室也受損了,我們就沒有回到校園,現在生活都穩定下來了,要抓緊把落下的功課補上。”在梅坡小學六年級,馬婷是同學中的佼佼者,地震前不久,她還收穫了學校頒發的六年級前半學期學業水平檢測優勝獎。

家裡房屋受損嚴重,重建需要規整傢俱,養着的幾隻羊也需要照料。大人們忙前忙後,馬婷就自覺擔負起收拾房間和照看弟弟的任務。姐弟倆每天做寒假作業,抽出時間把活動板房打掃得乾乾淨淨。活動板房裡有免費的網絡,姐弟倆還會看一些視頻學習資料。

按照當地統一安排,災區學校在2月下旬開學復課,在村頭的梅坡小學的教室裡,中鐵二十一局二公司大河家項目部校舍維修隊的工人也忙得不可開交。地震造成梅坡小學教學樓外牆保溫層開裂,部分室內充填牆開裂,部分門窗變形。經過專業檢測,教學樓主體框架完好,重點要對開裂牆面進行修復。接到任務後,維修隊18名技術骨幹入住學校,每天早上8點上班,晚上10點下班,加班加點趕工期。

“在確保質量的基礎上,我們務必要按時完成施工任務,保證孩子們在春季開學時能順利走進新教室,在安全整潔的環境中開啓新的學期。”中鐵二十一局二公司大河家項目部安全總監王東新說。

在地震受災最嚴重的大河家鎮陳家村安置點,這幾天也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在當地政府的組織下,技能培訓機構來到了村頭,年輕人們積極響應,加入到學習一技之長的隊伍中。

38歲的馬麻乃是陳家村5社村民,這次地震家裡的房子嚴重損毀,所幸沒有人員傷亡。地震前,他在千里之外的廣東惠州電子廠打工,每個月能掙4000元。震後第三天,他趕回家中,看着滿目瘡痍的家和受驚的妻兒,“心裡不是滋味兒”。

在政府的安排下,一家人住進了溫暖的活動板房。最近,當地人社部門啓動面向受災羣衆的職業技能培訓,陳家村開了電工和焊工培訓班,接到村裡的通知,馬麻乃第一時間報了名。“我們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學一門技術就能增加收入,這次送上門來了,必須要抓住機會。”學電工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礎,沒上過學的馬麻乃就選擇了入門相對簡單的焊工班,每天準時入學,上午學習理論知識,下午開展實操訓練。

爲了辦好這個班,承擔培訓任務的甘肅康縣創聯培訓學校校長楊學元帶了18名骨幹教師,搭建帳篷學校,配套實訓設備,手把手教學員技術。經過10天的學習,之前從沒接觸過電焊的馬麻乃已經初步掌握了電焊的技術要領,一般的焊接任務都能拿下。

首期培訓半個月,陳家村安置點有100名年輕人報名參加。楊學元想着,要爭取讓學員通過職業技能認定,“這樣學成後出去務工就有了通行證,收入也會大幅增加”。

馬麻乃學電焊技術,他的妻子索哈非車也沒閒着,報了村裡的家政培訓課,每天早出晚歸去上課,學習護理老人、照看孩童、保潔衛生等知識,留下家裡4個孩子由14歲的大女兒照料。

“有了一門技術,我們就多了一種選擇,開春生活就有希望。”馬麻乃心裡籌劃着,開春一邊重建家園,一邊重啓自己的事業。“我準備就近找份電焊工的工作或開個電焊鋪,讓妻子在鎮上做家政服務,生活就會重新開始。”他說。

在陳家村安置點,近期還活躍着一支青年力量,他們就是寒假返鄉的大學生。19歲的蘇萍是西北民族大學大一學生,放寒假回家後,她響應共青團號召,加入返家鄉社會實踐志願服務隊,就近在陳家村安置點開展工作。和她一起參加志願服務活動的還有在甘肅民族師範學院上學的姐姐蘇晶和村裡其他9名返鄉大學生。

這些天來,除了在村委會帶領下開展入戶調查統計,錄入各種數據,志願者們還組織安置點的孩子開展文體活動。安置點文化室裡,陳列着各方捐助的圖書、電視和各種文體器材,蘇萍和同伴每天都組織活動,讓孩子們聚在一起讀書。暖和的時候,還在戶外做遊戲。

“我們的隊伍裡有學音樂舞蹈的,也有學學前教育的,大家發揮所長,每個人出一分力,災區的孩子就會增添一份快樂,收穫更多成長。”蘇萍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富春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