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空污加強監測 環境品質感測物聯網已有成效

環保署今日就「環境品質感測物聯網發展情形」於立院進行專題報告。(李柏澔攝)

因應空污改善以及加強監測企業偷排污染物的力道,環保屬於全臺8300點環境品質感測器,今(21)日環署表示初期成效尚佳,將持續觀察檢討。

立法院社福衛環委員會今日就「環境品質感測物聯網發展情形」邀請環保署於立法院進行專題報告,環保署長張子敬表示,參考國外案例臺灣特性考量污染特症交通流量及人口密度,選定工業、交通、社區輔助感測等場域特性,提供環境智慧執法應用,截至今年4月,全臺環境品質感測器分佈於6都10縣市,全臺共計有8300點,當中有105個工業區科學園區監控共6萬多家列管工廠

目前成果,累積自2020年4月稽查處分共209件,裁處罰鍰約7002萬,追繳空污費約4億元,預計在2020年底完成1萬200點空污感測器布建目標,完備臺灣空品感測物聯網,加強環境稽查。

張子敬指出,感測器提供微環境空氣污染變化趨勢,用於污染排放鑑別及稽查,數據統一傳回環保署透過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提供地方環保局如高污染濃度通報、污染潛勢區域分析及在WOT網站做即時查詢等。

民進黨立委蘇巧慧表示,設置微型監測器應該要納入更多民衆參與,環保署說空品有改善,但很多民衆還是無感,民衆若能自行決定設置感測器的場域,就能瞭解是民衆自身感知偏差還是真有其事。

張子敬說,監測器的申請與設置條件會再討論,然而微星感測器的目的是強化稽查力道,但精準度仍不及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