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歷史節點和標誌性意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每一次三中全會,由於種種客觀和主觀原因,都與改革開放有關,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改革開放的發展。因此,在人們心中,三中全會有着特殊的意義,是推進改革開放的節點和重要標誌。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經歷了一個不斷髮展和深化的過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大潮一直在中國大地上洶涌奔騰。改革開放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態勢和特點,但即使有曲折,人民的願望、時代的要求,都始終呼喚着、推動着改革開放步步深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全面深化改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緊緊聯繫在一起的,要求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這一目標已經實現。“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與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緊緊聯繫在一起,要求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實踐是檢驗中央全會決策及其歷史地位的標準。實踐檢驗包含三個維度。一是認識論維度,即必須由客觀真實的實踐成效來檢驗。二是價值論維度,實踐的成效,到底哪一種是應該肯定的,哪一種是不應該肯定的,涉及價值取向和價值標準問題。《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本版文章均簡稱《決定》)強調的“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等,就是價值維度的標準。三是方法論維度,即用全面的、歷史的、整體的、辯證的思維方式和觀點認識、分析實踐的成效。

(作者系中央馬工程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中國教育報》2024年08月20日第2版

作者:李忠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