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賦能新發展 |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步伐加快

編者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於7月15日至18日在京召開。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也是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在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即將啓動之際,中國網財經推出“改革賦能新發展”系列報道,總結過往改革成就,展望未來發力方向。

中國網財經7月17日訊(記者李春暉)製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繫,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也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多年來,我國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步伐加快,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我國以“製造大國”享譽全球,製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4年位居全球第一,並且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2023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39.9萬億元,佔GDP比重31.7%,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26.2%,佔全球比重約30%。

在規模大、體系全、品種多的基礎上,我國持續推動製造業由大變強轉型升級,一大批重點領域創新成果接連涌現。

C919大型客機已交付6架,ARJ21新支線飛機已交付139架;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投入商業運營;“嫦娥六號”實現了月背採樣返回;國產最大直徑盾構機“京華號”投入使用;智能6行採棉機實現量產……

我國已佈局建設了30個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覆蓋動力電池、人形機器人、高性能醫療器械等領域,建立23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178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在科技創新引領下,我國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步伐加快。2023年,高技術製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15.7%,裝備製造業佔比達33.6%。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持續推進,重點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80.1%、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2.9%。人工智能正深層次賦能新型工業化,培育421家國家智能製造示範工廠。

柔性化生產、個性化定製、智能工廠、服務型製造等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5G應用融入千行百業,工業互聯網實現了工業大類全覆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佔全球比重超過50%……製造業企業插上了“數字翅膀”。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綠色製造”加快推進。“十四五”前兩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6.8%。2021-2023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0.3%。2023年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量約22億噸,利用率達到54%。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蓬勃發展,成爲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50.1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46.3萬家;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14萬家,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萬家、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557家。

“新老並舉”轉型升級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先立後破”指導原則下,製造業轉型升級遵循“新老並舉”,改造升級傳統產業,鞏固提升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佈局未來產業。

傳統產業以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爲主,主要包括石化化工、鋼鐵、有色、建材、機械、輕工、紡織等。這些產業的增加值、營收、利潤、用工人數等主要指標都佔全部製造業的80%左右,是我國製造業發展的基本盤。

近年來,我國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實施製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

在設備更新方面,聚焦重點行業堅持市場化推進、標準化引領,實施先進設備和軟件一體化更新提升行動,淘汰一批低效老舊設備;在工藝升級方面,持續推動產業科技創新,鼓勵面向傳統產業開展關鍵共性技術工藝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示範,加強新技術新產品創新迭代,着力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在數字賦能方面,深入實施製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加快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5G等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等智能裝備,支持建設一批智能工廠、數字化供應鏈和數字園區;在綠色發展方面,紮實推進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加快電機、鍋爐等重點用能設備更新換代,擴大固廢處理和節水設備應用,建設一批綠色工廠,積極發展綠色低碳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佔我國GDP比重約13%,成長空間和潛力巨大。其中,對5G、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等優勢產業將加快強鏈延鏈補鏈,進一步增強技術優勢,擴大市場規模,提升全產業鏈競爭力;對新材料、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氫能、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將繼續用好國內大市場和豐富應用場景,系統推進技術創新、規模化發展和產業生態建設,培育一批生態主導力強的領軍企業,形成更多能夠引領產業升級的新興支柱產業。

未來產業由前沿技術驅動,處於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具有顯著的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

今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門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聚焦未來製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等六大方向作出前瞻性部署,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先行先試,開發典型應用場景,探索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培育更多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