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衛七號明年2月完成衛星佈署 提升氣象預報準度
國研院攜手氣象局於6日召開記者會,說明並公開衛星福衛七號觀測資料。(李侑珊攝)
國研院攜手氣象局於6日召開記者會,說明並公開衛星福衛七號觀測資料。(李侑珊攝)
福爾摩沙衛星七號於2019年6月25日發射升空,繼2019年12月10日開始提供試用使用的觀測資料,其中共有6枚衛星,由火箭送抵720公里高空,而後逐次分離佈署在6個軌道上,目前已有2枚衛星抵達550公里的任務軌道,預計2021年2月可完成全部衛星的佈署將可提升全球氣象預報準確度。
福爾摩沙衛星七號於2019年6月25日發射升空,繼2019年12月10日開始提供試用之觀測資料,3月7日上午10時,將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同步正式對國際公開觀測資料,由中央氣象局的臺灣資料分析中心網站,於每日上午10時公佈前1日的完整觀測資料及產品。
中央氣象局表示,由於福衛七號可大量增加熱帶洋麪上所極缺乏的觀測資料,試用期間,國際各大數值預報作業中心均積極投入開發及調校對各國最適用的福七資料運用方案,顯示此資料在全球及區域天氣預報實務應用上的重要性,氣象局亦已將福衛七號資料正式應用於每日的預報作業中。此外,除大氣溫度及溼度外,福衛七號亦觀測電離層的電子濃度,協助太空天氣的監測與預警。
國研院太空中心指出,爲加強國內對於福衛七號資料的處理與應用,該中心結合中央氣象局、中央大學與成功大學,共同發展「臺灣掩星資料處理系統」(Taiwan RO Processing System, TROPS),提供電離層資料予國內學界進行電離層與太空天氣相關研究。
國研院提到,成功大學研究團隊即以2019年8月發生的一個小規模太陽風暴事件進行分析,發現福衛七號觀測到此太陽風暴對於全球電離層產生超乎預期的擾動效應,特別是對中亞到歐洲區域的通訊及定位導航產生高於預期的衝擊,這超出科學界過去的理解,也是福衛七號觀測的重要成果,顯示小規模太陽風暴對地球造成的影響亦不容忽視。
國研院也指出,在作業上,這些太空相關資料也即時應用於氣象局太空天氣監測及預報上,一般民衆及需進行通訊傳播或定位量測等工作的單位,皆可在中央氣象局太空天氣作業辦公室的網站(https://swoo.cwb.gov.tw)上,查詢到太空天氣現況和預報資訊,據以瞭解每天與未來的電離層變化狀況。